三日後,季札卒,享年九十二歲。

慶忌按照季札生前的遺願,將他葬在了延陵的舜過山下,並且喪儀一切從簡,按照普通士人的規格。

慶忌親自弔唁季札,還寫了一篇祭文,哀悼。

為了彰顯季札的功績,慶忌吩咐左右,在延陵為季札建造一座廟宇,以及一座高達三丈有餘的凋像,供人祭拜祈禱。

並且,慶忌還追封季札為“大賢良師”,諡號“惠文”。

為季札主持完喪禮後,慶忌並沒有立即返回咸陽,而是繼續待在金陵,順便巡視一下吳郡的各個縣邑。

吳郡,是真正意義上的吳國本土。

這是慶忌的龍興之地,老吳人最多的地方,慶忌怎能捨棄他們?

巡視了一番吳郡各地後,慶忌終於踏上了返回咸陽的路途。

誠然,東都金陵,也留守著不少吳國的朝臣官吏,有一定的行政體系

但,慶忌要真正頒佈行政命令的話,最好是待在咸陽。

咸陽已經取代金陵,成了吳國的權力中樞所在之地了。

經過一兩個月的跋山涉水,舟馬勞頓,慶忌的出巡隊伍,終於返回了關中。

當慶忌回到西都咸陽的時候,已經是年關之際。

……

崇政殿上,慶忌頭戴平天冠,穿著一襲玄色赤紋的冕服,腰間別著一柄龍淵劍,在陛臺之上正襟危坐,接受著一眾公卿大夫的朝拜。

按照慣例,這一次的大朝會,朝中凡是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卿大夫,都必須要到場參與。

而今,隨著吳國的疆域越發龐大,需要處理的政務不知凡幾,所以朝臣官吏的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

只是崇政殿上,就有三百餘名朝臣,必須要參加大朝會的。

“大王,臣有事啟奏!”

作為百官之首的太宰計然,第一個手持牙笏出列。

“請講。”

“臣以為,我吳國今年東益地,弱韓魏,擴張了河東、上黨以及故鄭之地的一部分(潁川),大王何不設立新的郡,以進行治理?”

計然的話音一落,群臣都紛紛下跪,表示贊同。

“臣附議!”

“大王,如此龐大的疆土,如此眾多的城邑,若不設立郡,恐怕難以治理。”

“河西之地,以及故周王畿之地,也可設郡治理!”

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