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滅亡韓魏之方略(第1/2頁)
章節報錯
尹闕之戰,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馬,全軍覆沒。
吳軍斬首十三萬,俘虜十萬餘人。
韓太子庚、魏曼等將領,盡皆被吳軍生擒。
誠然,慶忌不願意殺戮過甚,但是若不盡可能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如何能讓吳國更順利的一統天下?
這一戰過後,韓魏兩國的精銳之師,基本上全部被消滅,被徹底打殘,再無翻盤的可能性。
沒有十幾年的時間,韓國、魏國不可能緩過氣來。
得知尹闕之戰的結果後,原本南下的十萬趙軍,膽氣盡喪,在伯魯、竇輦的商議下,決定折返趙國,儲存實力。
但,慶忌豈能放跑了趙軍?
慶忌、孫武、伍子胥、田穰苴等各部吳軍,合併一處,二十萬人繼續北上。
為了消滅這股趙軍,慶忌派出田穰苴,率領三萬餘鐵騎兵,日夜兼程,縱橫馳騁,終於在黎地追上趙軍。
趙軍不得不倉促應戰,大敗,被斬首四萬,俘虜二萬餘人,只有一部分趙軍將士還能逃回國內。
……
農曆七月中旬。
成周。
此時,慶忌正在宮殿中,召集孫武、伍子胥、伯噽、范蠡等一眾將領商議大事。
他們要討論的事情,就是下一步,吳軍要如何針對三晉進行的戰事。
值得一提的是,公子繁、公子熙已經各自率領數萬兵馬,從南郡、南陽郡趕來會合,這使得成周、尹闕一線,吳軍的總兵力達到了二十五萬人馬。
在關東,其餘各部的吳軍,也有五萬之眾,分散於河西之地,以及成周、洛邑、孟津這些原本屬於周王畿的地方。
手裡有著二十五萬人的機動部隊,再加上還能源源不斷的從國內徵召兵員,這讓慶忌大有可為。
御史中丞伯噽第一個站出來,一臉諂媚的神色,朝著慶忌躬身行禮道:“大王,尹闕一戰,韓魏兩國的精銳之師折損殆盡,再無與我吳軍一戰之力。”
“臣以為,大王可挾大勝之勢,一舉滅亡韓魏,再北上吞併趙國。如此,三晉之地必為我大吳所有!”
“其餘列國,不過是苟延殘喘,再有十年八年的時間,我大吳必當一統天下,使華夏歸於一家!”
伯噽的這番話,說得在場的吳國君臣,盡皆是心馳神往。
畢竟,掃滅列國,一統天下,這可不正是他們的畢生所願嗎?
“大王,臣以為……不妥。”
提出反對意見的,居然是御史大夫范蠡。
“御史大夫,你有何異議?”
伯噽頗為不滿的問道。
范蠡這個時候提出異議,可不正是在打擊他們的積極性,給眾人的頭上潑一盆涼水嗎?
有鑑於此,范蠡為了吳國的未來,為了自己君王的畢生抱負,不得不硬著頭皮向慶忌進言道:“大王,今年的函谷關、尹闕、黎三場大戰,輕重傷者不計,我吳國前前後後,陣亡將士多達七萬人。”
“不說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卻每殺死兩三個敵人,我吳兵就會陣亡一人。”
“大王,戰事這般殘酷。臣實在是深感憂心!”
“尹闕一戰,韓魏兩國固然是主力盡喪,國內卻仍有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