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吞併西戎八國(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存在了二百多年的義渠戎國,就已經在吳軍的鐵蹄踐踏之下,宣告滅亡。
這是讓慶忌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過,也在情理之中。
畢竟義渠還沒有跟歷史上一般強大,並沒有達到巔峰期。
義渠人最強的時候,大概是公元前430年以後。
現在的義渠,在西戎諸國中失了人心,而吳國又是眾望所歸,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怎麼可能滅不掉區區的一個義渠?
鐵山一戰,孫武率兵殲敵五萬餘(包括老弱婦孺),俘虜超過十九萬人,還斬殺了義渠謨,擒獲牛羊馬等牲畜數十萬頭,可謂是大獲全勝了。
當然,孫武能取得這般豐碩的戰果,還有之後的慶忌率一萬騎兵,以及其餘西戎國家騎兵助戰的緣故。
要不然,想俘虜那麼多的義渠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時,在義渠王城簡陋且粗獷的宮殿中,慶忌正跟御史大夫范蠡、御史中丞伯噽坐在一起,商議大事。
順便烤一下火取暖。
“大王,而今義渠國已滅。然,鐵山之戰,武安君不顧王命,率兵長驅直入數百里,雖取得驕人的戰績,但是這違抗王命之罪責,卻是難逃。”
伯噽鄭重其事的向慶忌進言道:“大王,臣以為,武安君有功,卻也有過。”
“他不顧王命,擅自出兵之舉,大王一定要嚴懲不貸!”
“不妥!”
還不等慶忌說話,坐在一邊的范蠡就皺著眉頭,反駁道:“這一次能滅義渠國,消滅義渠人的主力,武安君是首功。”
“他為大王,為吳國立下了潑天之功,大王怎能懲罰武安君?”
“呵呵!”
伯噽不屑一顧的冷笑道:“少伯此言差矣。功是功,過是過,二者豈可一概而論?”
“若誰都像武安君,為求功名利祿,違抗王命,大逆不道,豈非亂了規矩?豈非亂了法度?”
“此風不可長!大王,請明鑑!”
一聽這話,范蠡瞪了一眼伯噽,又向慶忌躬身行禮道:“大王,切不可聽信伯噽之諫言。”
“為人將者,需懂得臨陣機變,不可一味地循規蹈矩。”
“如這一次的鐵山之戰,若非武安君率領一萬鐵騎,冒著嚴寒風雪,孤軍深入,一戰而大敗義渠主力,恐怕讓義渠謨帶著義渠主力逃奔,到時候又會捲土重來。”
“大王,到那時,豈非是悔之晚矣嗎?”
范蠡苦口婆心的勸說道:“武安君違抗王命,的確不該。但,那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
“武安君能抓住有利戰機,率軍直撲鐵山大營,最終消滅了義渠人的主力。”
“這是武安君的潑天之功!大王若因為武安君抗命嚴懲他,恐怕會使軍中將士心寒,請大王三思而行!”
“……”
慶忌陷入了沉思。
孫武的做法,的確讓慶忌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王命的威嚴不容侵犯。
另一方面,孫武臨陣機變,的確處理得當。
如之奈何?
難道,讓慶忌按照規矩,殺了孫武,或者是剝奪孫武的功名,將他革職查辦嗎?
不管是哪一種,都讓慶忌有些無所適從的感覺。
“孫武抗命之事,容後再議。”
慶忌擺了擺手道:“而今,義渠國已滅。寡人之意,是將剩下的西戎國家,全部吞併,不知道爾等有何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