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春秋無義戰(第1/3頁)
章節報錯
“寡人知道,鄭許兩國之仇怨,由來已久。然,冤家宜解不宜結,寡人此番主持許田之盟,為的便是調停鄭許之戰,不知道鄭伯是否同意?”
慶忌對姬勝說出這種話,言外之意,就是讓姬勝賣一個面子。
人情嗎?
不!
迫於吳國的強勢,以及慶忌所展現出來的態度,原本對許國大兵壓境,不日就能滅許的鄭軍,也在不久前撤退了。
姬勝跟媯越一樣,原本都想趁著吳國適才確立霸權,無暇北顧的時候,吞併一個小國,以此來壯大自身的國力。
奈何,慶忌根本不允許!
“敬受命。”
姬勝苦澀的一笑,只好答應下來。
他固然年輕,卻也知道胳膊拗不過大腿!
面對強勢的慶忌和吳國,姬勝只能引而不發,韜光養晦,等到時機成熟後,再一舉報仇雪恥了。
別看姬勝是慶忌擁立的,但是姬勝永遠忘不了“新鄭之恥”!
鄭國的都城曾一度被吳軍所攻破,而且鄭宮的奇珍異寶,所有值錢的物件,都被吳人搜刮一空……
這對於姬勝與鄭國而言,無疑是莫大的恥辱了。
慶忌這一次,為了維護頓、許、曹三國,是一口氣將宋國、衛國與鄭國都得罪了。
但,慶忌並不介意。
因為他深知,吳國稱霸天下後,這三個中原強國,勢必會在明裡暗裡的跟吳國對著幹。
既然如此,慶忌又何須客套太多?
此時,坐在不遠處的趙鞅,眼看著鄭伯、宋公、陳侯都遭到了慶忌的“制裁”,不由得心裡在打鼓,犯起了滴咕。
他知道,慶忌接下來要“制裁”的人,將會是自己。
然而,趙鞅左等右等,卻只是等來了慶忌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是何道理?
在座的諸侯們,也倍感詫異。
按理說,在參與這一次弭兵之盟的諸侯當中,犯下罪過最大的人,莫過於趙鞅了。
鄭伯姬勝吞許不成,陳侯媯越滅了頓國,宋公子欒進攻曹國。
這三人最終都未能得逞,遭到了慶忌的訓戒,為何弒君篡位的趙鞅,沒有得到慶忌任何的懲罰?
按理說,趙鞅是那個應該被投身於煮沸的青銅大鼎中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