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亡於宋人之手(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王,這匹黃驄馬裝飾上,有三處不同。」
孫武向慶忌回答道:「其一是坐墊,其二是腳踏,其三是「鐵履」。一般來說,馬匹都沒有此等裝飾之物,或……馬具?」
「哈哈哈哈,長卿,這可不是裝飾之物,而是馬具。」
慶忌笑吟吟的為孫武和伍子胥介紹起來。
他拍了拍手,頓時就有三名宿衛端著托盤過來。
托盤之上,分別放置著馬鐙、馬蹄鐵和馬鞍。
慶忌首先拿起一個「高橋式」馬鞍,緩聲道:「這是馬鞍。馬鞍兩端從平坦轉為高翹,限制了騎手身體的前後滑動趨勢,卻提供了縱向的穩定性。」
「這是馬鐙,它透過固定雙腳提供橫向穩定性,同時在馬鞍的協助下將人和馬結為一個整體,可以使騎兵利用馬匹的速度進行正面衝擊。」
頓了一下,慶忌又拿起了馬蹄鐵,意味深長的道:「這是馬蹄鐵。別看只是一件小東西,用處可不小!」
「馬蹄與地面接觸,受地面的摩擦,積水的腐蝕,會很快的脫落,釘馬掌主要是為了延緩馬蹄的磨損。」
「馬蹄鐵的使用不僅能保護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
「嘶!」
從慶忌的口中,得知馬鐙、馬鞍和馬蹄鐵這三樣東西的用處後,孫武與伍子胥都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倍感震驚。
若是馬匹裝備了這些馬具,豈非可以輕鬆的組建一支騎兵部隊?
實際上,慶忌可沒有在撒謊。
馬蹄鐵且不說,馬鞍和馬鐙是全套馬具中繼馬嚼和韁繩之後最重要的發明。
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
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長時間騎馬容易疲勞,同時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弓箭。
而在近戰中,騎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
因此這個時代的騎兵訓練難度極大,規模難以成型,戰鬥力也不及後世!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早就有了「馬鞍」。
《六韜》記載:車騎之將,軍馬不具、鞍勒不備者,誅。
鞍勒,就是鞍子和套在馬頭上帶嚼口的籠頭……
直到戰國後期和秦代,騎兵的馬具或裝備,有鞍墊,上綴瓔珞和短帶,馬腹有腹帶,臀勒後秋,整個裝備除馬鐙、馬蹄鐵外,其他大體齊備。
但,說到底那所謂的「馬鞍」,不過是一個簡單的鞍墊!
這個時代的戰爭中流砥柱,是為戎車。
而騎兵部隊也能投入作戰。
《六韜》中就有大量訓練和選拔騎兵的方法,如要求騎士能「絕塵跨溝壑」、「衝敵險阻」等等,可見騎兵的選拔和訓練之嚴!
他們都是沒有馬鐙的夾馬騎行的騎兵,只有更強化的訓練才能彌補。
「駕!」
為了讓孫武和伍子胥信服,慶忌於是命二人騎上配備了雙邊馬鐙、馬蹄鐵和高橋馬鞍的戰馬,一路疾馳而去。
他們的騎術也不是蓋的。
基本上,貴族出身的大將,都有一定的馬術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