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

慶忌何須事事憂心,為自己的後繼之君面面俱到的打好基礎?

言官制度的利弊之處,實在不好判斷。

至少在這個時代,作為國君的慶忌,是必須要這樣的一種群體,來糾正自己的錯誤,讓自己明辨得失……

“晏子給寡人獻上的最後一道遺政,是為廢止人殉制度……”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滿座皆驚,一片譁然!

難怪晏嬰是在自己撒手人寰之後,這才將奏表,上報給慶忌,讓慶忌推行落實……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有生之年,必然沒有任何的公卿大夫,敢於向慶忌獻上這種政策,應該犯了大忌,必然會成為眾失之的!

不過,而今晏嬰已經故去,如之奈何?

“大王!不可!萬萬不可!”

對於慶忌要廢止人殉制度的做法,上大夫狐庸立即出列,言辭犀利的朗聲道:“大王,宇宙之內,包含日、月、星、辰、風、雷、雨、電等物,非人之所能觸及也!”

“洪水、乾旱、野火、地震之害,何以出?”

“上天有神,有上帝支配著自然,支配著人間的禍福!”

“有時夢見死去的人,便是鬼魂來託夢,人卒,肉體雖消,然有鬼、有靈魂!”

“靈魂在陰間也當與在陽間一樣,得到與他們在世之時所享有的一切!”

頓了一下,狐庸又一臉悲慼的神色,說道:“天子、諸侯殺殉,多者數百,少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少者數人!”

“如此喪葬之儀式,早已成為定製!大王怎可輕易廢止?”

聞言,慶忌只是眯著眼睛,沒有說話。

作為吳國的老世族大臣,太僕申息跟著出列道:“大王,臣以為狐大夫所言極是!”

“以人祭天、神、鬼來祈福免禍,古來有之!”

“祖先逝世以後,要用他生前用過的車、馬、器皿和他喜愛的婢妾等去殉葬,讓祖先在陰間也有人侍候,甚至可以繼續左擁右抱。”

“人殉之制,非我吳國專屬,古往今來,天下列國盡皆有之!”

“請大王明察!”

“請大王切勿廢止人殉之制!”

繼狐庸、申息之後,掩餘、燭庸、被離等吳國的老世族大臣,還有不少的公卿大夫,都紛紛下跪,請慶忌勿要廢止人殉制度。

但,慶忌能輕易的回心轉意嗎?

朝堂之上,諸如大司馬伍子胥、御史大夫范蠡、國尉孫武等人,臉上都已經有了一些精彩的表情,忍不住低下了頭。

這廢止人殉之制的想法,究竟是晏嬰提出來的,還是慶忌自有主張?

他們不得而知。

不過,在早年,慶忌就曾經跟他們說起過人殉制度的危害,以及不人道。

可想而知的是,慶忌早就有心廢止人殉制度,只是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藉口,一個合適的時機而已。

人殉是古代葬禮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一種殘忍而野蠻的行為,每次殉多少人,並無具體執行標準,但有一個大概。

天子死後,殉葬者多則達數百人,少也數十人,將軍大夫級別的,殉葬者多則數十,少則幾個……

它出現於原始社會末期,盛行於奴隸制時代,春秋末期和戰國開始式微,漢代以後基本絕跡。

真的嗎?

非也。

國家產生以後,人殉不但沒有停止,反而變本加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