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的結果是,父師、少師選擇了留下,與殷共存亡。

微子啟則選擇了離開。

與之相關的另兩個人物是,箕子仍然勸諫紂王,紂王不聽,箕子乃羊裝瘋狂,被貶為家奴。

而比干冒死直諫,結果被紂王剖心而死。

微子離開紂王之後,投奔了西伯姬昌。

周武王伐紂克殷後,微子便手持祭器來到軍門,袒胸露肉,兩手綁在背後,讓人牽著羊(犒勞周師),拿著茅,跪在地上前行向武王謝罪求告。

茅草是祭祀時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權,真心投降。

於是,武王就釋放了微子,恢復了他原來的爵位。

武王死後,成王繼位,之後發生了管叔、蔡叔之亂。

周公平定管、蔡之亂後,大封諸侯,封微子啟於宋地,建立宋國,以代殷後,並作《微子之命》來告戒他。

微子啟身為人臣,在國家即將滅亡時,雖然沒有像父(太)師、少師那樣選擇與國家共存亡。

也沒有像箕子、比干那樣犯顏直諫,但由於紂王暴虐無道,後人對微子啟的評價也還是很高的。

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微子又投降了商朝的敵人,按一般常情來說,這是不對的。

但是紂王從來都是被當作暴虐之君,而周文、武王卻是仁義之師,所以微子的降周也被稱作是仁者之舉。

歷史上的孔子從來不以“仁”字輕易許人,但孔子說“殷有三仁”,說的就是微子啟、箕子和比干。

在孔子看來,他們三人的做法儘管不同,但都是符合“仁”的要求的。

此時,伍子胥固然言之鑿鑿的讓慶忌選立公子鴻為儲君,卻又提出帝乙遵循立嫡立長原則的事蹟,告戒慶忌……

若嫡長子不賢明,未必不可以改立庶長子。

但,以公子恆的能力,完全可以勝任吳國的儲君!

本質上,伍子胥還是在明哲保身,有著兩不相幫的原則。

古往今來,因為立儲問題所發生的禍亂,不可計數。

最典型的,莫過於伍子胥適才所言的殷商“比九世亂”。

眾所周知,商代的立君制度是“兄終弟及,父死子繼”。

從天乙即湯開始,先後有十四個王是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繼位的。

但是從湯算起,第十一世商王仲丁到陽甲之間的五代商王,分別是外壬、河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小乙、小辛共九世,有五位都是“兄終弟及”的。

在這期間,兄弟子侄為繼承王位一直爭奪不休,造成了政治混亂,國力衰弱的局面,致使眾多方國不來朝拜,方國反叛也此起彼伏。

甚至在仲丁至南庚期間五遷其都來避免政治上的進一步惡化,擺脫舊勢力,緩和國內矛盾,選擇有利的地理位置控制四方。

在這九位商王中,只有祖乙遷都於庇後,商國中興,政治穩定,生產力得到了發展,對方國的控制能力較強,沒有發生反叛的現象。

在陽甲之後,其弟盤庚也因同樣的原因遷都於殷,“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可以說,殷商的“比九世亂”,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咎由自取……

“國尉,汝有何看法?”

慶忌又將目光,放在了國尉孫武的身上。

原本也想置身事外的孫武,只能緩緩的站起身,朝著陛臺之上的慶忌躬身行禮道:“大王,臣以為,立公子恆,或立公子鴻,皆無不可。”

“若不以嫡長而論,大王或可如周幽王一般,廢黜王后,立如夢夫人為後,再順理成章的立公子鴻為儲君,未嘗不可……”

“放肆!”

此言一出,頓時滿座皆驚。

朝堂之上的所有公卿大夫,都不禁瞠目結舌起來。

顯然,他們都沒有想到,這種大逆不道的話語,孫武都說得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