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孫武位極人臣,變得封無可封的時候,難免會威脅到吳王的地位。

慶忌的有生之年,孫武無法威脅到他的地位。

但是,萬一慶忌先一步薨逝,如之奈何?

面對德高望重,為吳國培養出不少大將的孫武,後繼之君能駕馭得了他嗎?

慶忌不是劉邦、朱元章那種刻薄寡恩之人,他能做到善待自己的功臣。

歷史上的劉邦和朱元章之所以殺害開國功臣,是因為他們自己出身低微,難以駕馭驕兵悍將,也怕後繼之君無法服眾……

而秦始皇和李世民,則是出身不凡,世代顯赫,根本不必擔心開國功臣會造反的問題。

慶忌也不擔心孫武、伍子胥這樣的功臣造反,只是在為孫武早一步安排後路而已。

而今在吳國的一眾功臣中,誰的食邑最多?

莫過於孫武!

如田穰苴、熊子丹、孟賁、黑夫等大將,以軍功起家的大將,食邑都已經超過一千戶,但是在五千戶以下。

而孫武的食邑,在之前就是五千戶。

難道慶忌還要繼續封一千戶食邑給孫武嗎?

規矩,現在是慶忌定下的,以後便難說了。

所以這一次趁著吳國完全統一南方,大功告成之際,慶忌打算恢復封地。

只不過真正能成為吳國封君的條件,十分的苛刻。

如孫武一般,食邑超過了五千戶。

繼續一千戶一千戶的加上去,可能會讓吳國的財政出現不小的問題……

吳國現在的人口戶數是一百七十六萬戶。

食邑超過一千戶的功臣,少之又少。

就慶忌自己所知道的,不過二十人而已。

食邑,並不會世襲罔替,在食邑擁有者死後,會歸還於國家,所以不必擔憂尾大不掉,給吳國造成長久以來的負擔。

封地則是不同。

吳國的封君,在封地上享有治理權、徵稅權,徵兵權已經被收回去。

但,封地是世襲罔替的,只要吳國不滅,封地就能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繼往開來。

昔日慶忌收回吳國本土公卿大夫封地的時候,還被世人詬病,說吳王慶忌過於小氣。

而今何以恢復封地之封賞?

除了孫武的確是勞苦功高之外,慶忌還想以孫武為典型桉例,讓吳國的功臣能繼續努力,為國家再立新功……

“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