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鞅在國都聽聞邯鄲氏不僅敢違抗大宗之命,如今更是擁兵造反。

作為趙氏大宗之主,趙鞅想以一個大家長的身份去解決家族的內部紛爭。

夏六月,趙鞅下達軍令:命上軍司馬籍秦統軍攻打邯鄲,剿滅邯鄲叛軍。

然而,趙鞅終究太過大意,低估了此次戰鬥的難易度。

正是由於趙鞅解決問題時的大意導致一場趙氏的家族戰鬥迅速擴大。

籍氏本為晉國公族之後,後世代為大夫,依附於荀氏,確切的說是荀氏的家臣,曾多次跟隨荀吳、荀躒、荀寅,智氏與中行氏決裂後,便心向中行氏的荀寅,成為監視趙鞅的眼線。

邯鄲午本是中行寅的外甥,籍秦一方面向邯鄲進軍的同時,又命人將情況告急於中行寅與士吉射。

士吉射,是此時範氏的家主,上一代晉國正卿士鞅的繼承人。

士吉射比起其父之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並與中行寅勾結更為緊密!

中行寅與士吉射立刻商議大事,決議營救邯鄲城。

範氏、中行氏召集邑兵,準備與邯鄲一同叛變。

趙鞅的家臣董安於敏銳的察覺中行氏、範氏家族出現的刀光劍影,預感到事情的嚴重性,便提醒趙鞅早作準備。

然而,晉國有一條法令,首先發動禍亂的人罪當處死。

所以趙鞅打算後發制人。

董安於卻是認為情況危急,應該先發制人。

見趙鞅還是無動於衷,董安於便私自調動趙氏的軍隊,積極備戰。

果然不出董安於所料,還不足一個月,範氏、中行氏便向趙氏發起了進攻。

本受命圍攻邯鄲的上軍司馬籍秦見戰爭爆發,也停止向邯鄲的進攻,調轉馬頭,與邯鄲軍一併向趙氏發動突襲。

趙鞅在範氏、中行氏黨徒的逼迫下倉皇逃離國都,撤回趙氏的大後方——晉陽。

……

得知晉國的內戰進行到這種地步,且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慶忌不由得大喜過望,認為吳國的機會來了。

於是,慶忌將大司馬孫武、御史大夫伍子胥、治粟內史范蠡、左丞相文種、廷尉伯噽、大行令孔丘、太宰計然這五名肱股之臣,還有鴻、熙、疆、恆四個吳國公子,一起召集到滋德殿議事。

相對於七名老謀深算的國之重臣,四位公子只是在旁聽。

國之大事,在戎與祀。

他們也不敢輕易的發言!

“二三子,晉國的內戰,是越來越精彩了。”

慶忌微微一笑,難免有些幸災樂禍的說道:“寡人已經接到最新的密報,中行氏、範氏、邯鄲氏三家圍攻趙氏,趙鞅倉皇逃往晉陽避禍。”

“三家緊追不捨,兵圍晉陽城。趙氏面臨著自下宮之難以來的又一次危急!”

聞言,群臣好似早就猜到一樣,面面相覷,同時臉上掩飾不住笑意。

現在吳國最大的對手,莫過於霸主晉國。

晉國發生內亂,最為有利的當屬吳國!

夫郤氏有車轅之難,趙有孟姬之讒,欒有叔祁之訴,範、中行有亟治之難,皆主之所知也。

晉國發生的內亂,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