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慶忌又如何不知道這個道理?

對於方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慶忌都可以允許當地的百越人保留。

但是,吳國的語言和文字,必須要在百越之地推行。

這是勢在必行的事情,母庸置疑。

慶忌在群臣、宿衛的陪同下,登上舟船,領略了一下龍川的山川河澤的一些風貌後,又來到龍川縣的一處屯田區進行視察。

南方越人居住的地方,建築物跟中原是大為不同的。

眾所周知,居住形式與各族群生活的自然與經濟條件有密切聯絡。

如塞北遊牧民族多住便於遷徙的帳篷。

如上古之世,中原諸夏部落多住窯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

而南方古越部落則住類似巢居式的“幹欄式”房子,即木(竹結構的二層樓房。

下層飼養牛、豬等家畜,上層住人,這樣可以防止南方氣候的潮溼和避開各種兇惡的野獸蟲蛇。

存在即合理?

不一定。

只不過事物的存在發展規律,肯定也有一些道理。

番禺、龍川一帶,定居的吳人也不在少數。

自從吳國征服了嶺南之地,設定郡縣進行統治後,就開始不遺餘力的開發嶺南六郡。

除了鼓勵黎庶進入嶺南之地定居外,吳國還將許多囚犯都發配到這裡,讓他們從此定居於嶺南,繁衍生息。

所以,在龍川縣這裡,慶忌可以看見一些有著中原風貌的建築物。

“大王,包括番禺、龍川在內,南海郡的大多數地方,生產出來的稻米,已經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了。”

孫儷見到慶忌看著正在耕作的農夫,看得出神,就知道他的心裡作何感想,所以出言說道。

因為,這實在是了不得的事情。

越人和華夏人一樣,屬於農耕文明。

只是千百年來,華夏人的農耕技術不斷發展,早已經脫離了矇昧不化的形態。

而越人則是還保留在最原始的階段,以農耕、漁獵為生。

因為簡單的農耕,根本無法滿足越人土著的口腹之慾。

連肚子都填不飽,他們又怎會一門心思的農耕搞發展?

而吳國入主嶺南之地後,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這是南海郡的大多數地方,都能在農業上做到自給自足的重要原因。

“善。”

慶忌旋即走到田壟之上,環視一週,看著正在農田上勞作的農夫,心裡是感慨萬千的。

今時今日的嶺南,與當年泰伯奔吳時的荊蠻之地,有什麼區別?

時值春耕,頂著悶熱的天氣,農夫們穿著短衣,正在農田上揮舞著鋤頭刨地,或者是驅使著耕牛犁地,或者是開一條水渠,以灌既農田……

跟吳國本土一樣,嶺南之地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

水稻就是南方的古越人最先馴化的。

幾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證明了吳越人的祖先,已經在種植水稻。

而水稻的歷史發源地,則是在嶺南。

大概是一萬兩千年前,英德的牛欄洞很可能是世界稻作的發祥地……

“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