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忌的授意下,伯噽前來洛邑王城一側的晉侯行轅,跟晉人交涉一番後,終於以趙鞅的心腹家臣董安於,將伍子胥的妻兒換了回來。

原本是想令晉人將要離一起歸還的,奈何,晉人聲稱要離已經不見蹤影。

交涉無果之後,伯噽只能帶著伍子胥的妻兒回去向慶忌覆命。

對於要離那個卑鄙小人,慶忌也不太在意。

大勢所趨之下,慶忌可以日後再找一個機會,讓黑冰臺的刺客找到要離,進行暗殺!

慶忌一般不記仇,因為有仇的話,他當場就可能報了。

翌日,在洛水河畔,已經搭建起一座四方臺,前來參與會盟的有吳王慶忌,以及晉侯姬午,吳晉兩國的一些重臣也會參與其中。

至於周天子姬匄是負責從中調停,充當一個和事佬的角色。

而鄭伯姬躉,則是被吳晉兩國心照不宣的撇開不談。

姬躉原來跟著晉侯一起來到洛邑,就住在王城的傳舍當中。

這一次的弭兵之盟受害者正是鄭國。

伍子胥率軍攻克新鄭城,姬躉無奈出逃,期望得到晉人的幫助,一起聯軍討伐吳軍,將伍子胥的兵馬趕出鄭國的地界上。

不過,晉人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得並不積極。

顯然,晉侯和六卿都不願意輕易跟吳國開戰,大動干戈。

於是這才有了洛邑弭兵之盟,代價就是鄭國的城邑土地會被瓜分。

晉侯姬午,即歷史上的晉定公,年紀跟慶忌差不多,都是而立之年,不過姬午的體型較為瘦弱,看起來英氣不足。

穿著寬大的冕服,頭戴平天冠的姬午,看上去有點像是“沐猴而冠”……

慶忌穿的則是一身常服,以紫金冠束髮,腰佩龍淵劍,相貌堂堂,英武不凡。

在周天子的見證下,慶忌與姬午相互行禮之後,就在四方臺上對席而坐。

陪同姬午出席的是晉國的上卿士鞅、趙鞅,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卿大夫及其家臣。

陪同慶忌出席的是治粟內史范蠡、廷尉伯噽、御史大夫伍子胥等一眾大臣。

在慶忌和姬午的面前,他們都只是在身後站著,並沒有坐下。

四方臺之外,則是旌旗蔽日,戈矛如林。

吳軍的宿衛,以及晉軍的將士都相對而立,虎視眈眈的看著對方。

“晉侯,寡人的意思是……”

慶忌來到懸掛著羊皮地圖的屏風邊上,拿出一支直鞭,指著名為“新鄭”的地點。

“以新鄭為分界線,我吳國可以將新鄭城讓出來,還給鄭國。”

“鄭國的疆域,一分為三,新鄭、長葛、制田、牛首等新鄭以東的十幾座城邑,可以仍歸鄭國。”

“吳晉兩國可平分新鄭以西的城邑土地,以釉水為界,釉水以北八座城邑歸晉,釉水以南七座城邑歸吳,你看如何?”

聞言,姬午沒有說話,而是靜靜地盯著羊皮地圖看上一遍。

又跟身邊計程車鞅、趙鞅商議一下後,姬午終於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善!”

這一次慶忌可謂是將鄭國的疆域劃分成了三個部分。

以釉水為界的話,晉國比吳國多一座城邑,不過疆土略小一些。

這是無傷大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