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北方的晉國,曲沃一族對晉國公室的鬥爭取得了絕對優勢。

齊國則實行了改革,齊桓公開始稱霸。

鄭國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且夾於大國之間。

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場。

在對外政策中,鄭時而親楚,時而親晉,但大多數時期親楚。

鄭國自鄭襄公開始,七穆輪流執政,掌控國家大權,而鄭國國君則勢力大衰。

七穆執政時期,只有子產當國時採取靈活的外交策略,鄭國得以取得喘息之機,國力稍稍有所恢復。

但子產之後,鄭國仍復如舊,國家已勢不可為。

鄭國,此時在天下列國當中,還稱得上是一個“大國”,有著不弱的戰爭底蘊。

若是他們執意頑抗到底的話,吳國是很難馴服鄭人的。

這就是為什麼慶忌一直以來,不輕易滅國的原因。

對待一些小國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對待中等國家的鄭國?

“滅鄭,不可為。”

慶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終於長長的吐出一口氣,擺了擺手道:“吳晉兩國聯手滅鄭,不難,難的是如何確保我吳國能守得住這些城邑土地?”

“我吳國本土,距離鄭地太遠,而鄭地就在晉國的邊上。”

“寡人唯恐鄭國一滅,最後得到便宜的只會是晉人。”

聞言,站在一邊的伍子胥、伯噽都不禁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吳國的都城在金陵,距離中原有數千裡之遙,實在是控制不到鄭地的。

即便是打下來,最後晉國也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慶忌又豈能白白便宜了晉國?

這是在“資敵”!

“大王,若要擁立鄭國的新君,使鄭人臣服,怕是也不容易。”

伯噽搖搖頭道:“鄭國上下,還在敵視我吳國。”

“而且晉人那邊,士鞅、趙鞅他們未必想不到擁立鄭國的新君,以此來迫使鄭人臣服。這……如何是好?”

這是現在讓慶忌最頭疼的一點。

他們能想到的事情,晉國也能想到。

要滅掉一個鄭國,不是那麼容易的。

即便吳晉兩國聯軍,倘若沒有全力以赴,一樣能讓鄭國繼續苟延殘喘下去,然後伺機復仇。

晉人能信得過慶忌?

顯然是不能。

正如慶忌信不過晉人一樣。

吳晉兩國之間,也是勾心鬥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