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若改田邑製為谷祿制,臣以為,可制定如下標準。”

范蠡不緊不慢的從衣袖中,掏出一道竹簡,大聲念道:“官秩以萬石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

“後一級即為二千石,再次一級為比二千石。”

“其下依次為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斗食、左史。”

“左史最下,月俸八斛。凡俸祿一半發谷,一半發錢,可偶有變動。”

頓了一下,范蠡又道:“在朝中為官者,太宰、御史大夫、大司馬,此三公皆為萬石,月谷三百五十斛!”

“廷尉、治粟內史、大行令等九卿,秩中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一歲凡得二千一百六十石。”

“郡守、郡丞、郡尉,皆真兩千石月俸百五十斛,一歲凡得千八百石。”

“縣令、縣丞、縣尉,皆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

顯然,這一次慶忌要改革的谷祿制,制定了嚴格的等級劃分。

不同的官職,享受不同的待遇。

像是太師季子,就享受三公的待遇,一年能得到一萬石的糧食。

這是什麼概念?

根據吳國的計量單位,一石為一百二十斤,約合現代的六十斤。

也就是說,普通一個郡守,一年的谷祿收入,二千石就是十二萬斤糧。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很低下,一畝耕地,產出不過兩三石。

上等的良田,也多半不會超過四石的產糧!

若是一個九卿之位的大臣,如范蠡、伯噽,一年二千一百六十石。

就相當於他們在任期間,坐擁上等良田五百四十畝。

若只是普通的田邑,則是超過一千畝!

不過,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而言,吳國還是小氣了。

因為放在晉國,六卿這樣的,都會被賞賜五百頃田賦的俸祿。

上大夫這一級的大臣,也給一百頃田賦的俸祿。

一頃就相當於五十畝。

五百頃,那就是二千五百畝地!

可以說,吳國的這一千多畝,少了一半。

不過,吳國的九卿也不能跟晉國的六卿相提並論。

因為吳國的九卿對應的是上大夫。

所以,應該拿三公來比較。

吳國的三公,即太宰、大司馬、御史大夫,年入谷祿一萬石。

若以上等良田來計算,正好就是兩千五百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