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子,而今秦軍已經攻下宛縣,必將南下而攻隨城。」

慶忌環視一週,看著在座的將領、國君們,緩聲問道:「依諸位之見,我聯軍,當是戰是和?」

「這……」

此言一出,在座的人都無不面面相覷,低頭沉思起來。

唐君姬成首先起身道:「大王,秦人來勢洶洶,我聯軍尚有一戰之力,雖不懼秦師。」

「然則聯軍入楚作戰半年有餘,早已人困馬乏,將士有思鄉之情,難免心生倦怠之意。若戰之,唯恐不勝。」

「是故,寡君主和!」

薛侯跟著附和道:「大王,唐君所言極是!」

「眼下,楚軍主力已為我聯軍所滅,楚王熊軫及其一眾楚國的公卿大夫也被俘虜,等同亡國。」

「倘若大王提出與秦楚兩國和談,想必秦人也不會拒絕。」

「請大王三思!」

在場的九個國君,除了屬於吳國鐵桿小弟的蔡侯申、徐君嬴章禹、鍾吾君三人之外,都無不出言贊同。

他們是屬於主和派!

蔡侯申旋即沉吟片刻,道:「大王,不論是戰是和,寡君都將聽從大王差遣!」

「正是!」

嬴章禹和鍾吾君也是異口同聲的道:「願聽大王差遣!」

蔡、徐、鍾吾三國與吳國接壤不說,自慶忌繼位以來,淪為附庸國的同時,吳國也為三國帶來許多好處。

因此,三國怎能不對慶忌唯命是從?

這都是與利益掛鉤的!

當然,也不可否認,相對於其他六國而言,蔡、徐、鍾吾三國跟吳國較為親近一些。

諸如伍子胥、伯噽、孟賁、胥門巢、公孫雄等吳國將領,都三緘其口,默不作聲。

對於他們的想法,慶忌可謂是心知肚明的。

戰爭進行到這種地步,其實已經沒必要繼續下去。

伐楚的聯軍十萬人,再加上白公勝的楚軍,前前後後,傷亡率超過三分之一。

在兵力上,聯軍略多於秦軍,但是打防禦戰,堅壁清野沒問題,若是正面一戰,聯軍絕非敵手。

這一次聯軍不但是消滅了楚軍的主力,還俘虜楚王熊軫,楚國已經等同於滅亡。

在戰與和的問題上,慶忌心中同樣是偏向於和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