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是否要接受越國的求和,罷兵止戈的事情上,范蠡、伯噽、熊子丹等大臣眾口不一,都各有說辭。

反正,在慶忌聽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

於是慶忌只能暫且作罷,擱置此事。

典客伯噽卻是單獨留下來,對慶忌勸諫道:“大王,臣以為,接受越國求和之請,實乃利大於弊也。”

“三夷之地,環境複雜且惡劣,窮山惡水,不宜耕種,我吳國要之無用。且越人性情桀驁,難以馴服,非幾代人上百年的時間,而不可使其歸心!”

“若有允常教化,以越人治越人,則大為不同。”

頓了頓,伯噽朗聲道:“大王,越國自無餘一代起,立國已有一千多年,在越地民望甚高,我吳國雖極力教化,卻未必有成效。”

“而今允常只求句無一地,加上貧瘠的三夷之地,其國也,地不過三百里,民不過數萬,一片荒蕪,何以對抗王師?”

“既如此,大王何不順勢收服越人,以越國為附庸,降越王允常為吳國之公侯?”

伯噽所說的這番話,不無道理。

但是,慶忌作為上位者,日理萬機,能洞悉人心的他,豈能不知曉其中的貓膩?

慶忌淡淡的掃了一眼伯噽,道:“伯噽,你受了越人不少好處吧?”

“大王!”

伯噽連忙“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臉色煞白的道:“大王,臣雖收受了越人的區區薄禮,所諫所言,卻是真心為大王著想,為吳國著想!”

伯噽收了越人賄賂的事情,是經不起查實的。

所以,伯噽十分乾淨利落的承認。

“越人所送之物,還放在臣那裡。臣稍後便令人獻予大王!”

“不必了。”

看著伯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模樣,慶忌搖了搖頭。

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慶忌之所以道出這件事,只是想敲打一下伯噽。

對於大臣收受他人賄賂,貪汙腐敗的事情,慶忌自然是有些反感的。

但只要不是做的太過分,慶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

……

後宮,御花園裡。

閒來無事的慶忌,正在閒逛。

站在走廊裡的時候,隔著大老遠,慶忌便看見妹姜與夷光母女二人立於池塘邊上,靜靜地的注視著水中的魚蝦。

夷光小小年紀年紀,就已有哀愁的悽婉的神色,惹人憐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