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忌的面前,季札將諸公子的性格、天賦一一做出點評,有好有壞。

但,無一不是在提醒慶忌。

吳國的諸公子多是野心家,日後極有可能禍起蕭牆,進行一場慘烈的奪嫡之戰。

正所謂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對於自己的兒子們都這般優秀,慶忌很是欣慰。

然而,這種事情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壞的一方面。

譬如說慶忌期望眾兒子都能成為吳國的棟樑之才,能跟季札一般,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輔佐自己和後繼之君。

但事情往往是事與願違的。

這麼多出類拔萃的公子,肯定誰都不服誰。

最後所導致的悲劇,慶忌用屁股想也知道!

像是康熙時期發生的“九子奪嫡”……

“叔祖所言,何意?”

慶忌眯著眼睛問道。

季札搖搖頭,朝著慶忌垂手道:“大王,正所謂忠言逆耳。老臣為大王著想,為我吳國的江山社稷著想,不得不提醒大王。”

“謹防齊國‘五公子之亂’禍事,在我吳國發生!公子光之亂才過去多少年,大王可忘記否?”

季札這是在提醒慶忌,不要學齊桓公。

昔日齊桓公歿後,後宮與宦官勾結當權,專擅公室大權,行廢立大事,左右君位繼承。

先前公子無虧為長子當立為太子,桓公卻把公子昭委託於宋襄公,作為儲君之選。

公子無虧之母衛共姬透過賄賂易牙向桓公獻媚,桓公應承無虧為太子而又遲遲不廢除公子昭,這就造成了君位繼承上的混亂。

不止是齊國的五公子之亂,如吳國、宋國、鄭國等諸侯國,都發生過立儲問題不明確,而導致的內亂,禍起蕭牆。

“叔祖,汝是想讓寡人,立儲君?”

“正是。”

季札低下了頭,說道:“大王雖年輕力壯,春秋正盛,然,也當及早確立儲君之位,穩固國本,打消諸公子的奪嫡之心。”

吳國的群臣當中,也只有季札,才敢在慶忌的面前說出這種話。

言當世父位,儲君副主!

按照這個時代的規則,如果世子死了,有同母的弟弟,可以立為世子。

如果沒有,可以立年齡最長的公子。

如果公子年齡相同,可以選擇賢良的;如果公子的品行相同,可以透過占卜來確定,這是先人之道!

慶忌之前從來都沒有考慮過這一次問題。

因為他還年輕,而立之年,身子骨這般硬朗,不可能突然暴斃。

所以,慶忌能對自己的兒子們一視同仁,沒有立儲君。

“叔祖以為,若要立儲,諸公子中,誰可為之?”

“恆公子。”

“……”

慶忌有些詫異。

他的嫡長子是吳恆,但是此時遠在楚國為質子,季札為何會舉薦吳恆為儲君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