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不難理解,如範氏與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為一畝,智氏以一百八十步為一畝,韓氏、魏氏以二百步為一畝,趙氏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

“且趙氏‘公無稅’,而其餘五卿‘伍稅之’,由此看來,若趙毋失其故法,晉國歸焉。”

孫武的一席話,說的頭頭是道,讓人難以辯駁。

但,這只是一個猜測而已。

作為穿越者的慶忌,知道孫武的這一預言,可謂是大致上猜對的。

前490年,範氏與中行氏被滅,孫武的第一個預言完全準確。

前453年,智氏被滅,孫武的第二個預言又完全準確。

其所未能預料準確的,僅晉國為韓趙魏三家所分,而三家日後皆為秦所滅而已。

相較於孫武的猜測,慶忌的叔祖季札的預言,可謂是十分準確的。

季札堪稱是“春秋第一先知”,春秋時就已預見到了田氏代齊、三家分晉與秦並天下。

差不多在四十年前,季札開始出使各國,與諸侯國的賢人智者展開了一系列交往。

首先,季札來到魯都曲阜,欣賞了一系列周朝禮樂後,對列國禮樂一一作出了評價。

其中,他評價最高的是《秦風》。

季札認為《秦風》是真正的華夏之聲,秦風的曲調竟然跟過去宗周鼎盛時的華夏之聲一樣,想來秦國的國力也必會日益強大。

強大到一定程度後,應該就能達到周王朝鼎盛時那樣……

要知道秦國雖然也曾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從秦穆公以後就一路走下坡,完全看不到蒸蒸日上的跡象。

可沒想到從沒去過秦國的季札竟然只憑一首歌曲,就聽出了秦國的潛力與精神風貌!

三百多年後,秦人果然唱著高昂的《秦風》統一天下。

接著,季札還特意去拜訪了魯國著名賢臣與外交家叔孫穆子。

與季札一樣,叔孫穆子也精通禮樂,且品行高潔,善於言辭。

後來還得到過晉國執政趙武“忠信貞義”的極高評價。

所以,季札一見到叔孫穆子,兩人便互相欣賞,相談甚歡,很快就引為知己。

但季札還有出使任務,不能久留,他離開之時,還憂心忡忡的提醒穆子,認為他不能知人善用,一定要多加註意。

季札的烏鴉嘴後來還真應驗了!

六年後,也就是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穆子被自己寵信的家臣豎牛幽禁,活活餓死在了家中……

“著名樂評人”季札在魯國打響名聲後,緊接著又跑去齊國,拜訪“東方第一大牌心靈導師”晏嬰。

以部《晏子春秋》,裡頭全是智慧。

但就算是如此智者,也有一葉障目的時候,當時,齊國表面上形勢尚可,但其實危機四伏。

季札到齊國沒幾天,就發現了齊國的驚天病症。

於是,季札又提醒晏嬰趕快交還封邑和權力。

只有懂得放棄,才能明哲保身,免於禍患。

在季札看來,齊國已然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總有一天要政歸他人。而且一天沒有歸屬,災禍就一天不會停止!

晏嬰很聽話,乖乖的交出權力。

季札的烏鴉嘴後來也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