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伍子胥毒計(第1/2頁)
章節報錯
伯噽所言,不無道理。
像是晏嬰這樣的人,不可能為名利所動。
因為晏嬰一向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
他擔任齊國相邦之時,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
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
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
晏嬰不死君難,棄個人小義而逐國家百姓之大“利”。
他以國富民強為己任,重視物質基礎、造福百姓、強大國家的行為,義於名而利於實……
想到這裡,慶忌都不禁有些羨慕起了齊侯。
齊國的人才賢能,不知凡幾,尤其是在齊侯杵臼(齊景公)這一時期。
雖然有崔杼、慶封這樣的奸臣,也有田乞這樣腦後生反骨的二五仔,但是,諸如晏嬰、司馬穰苴以及梁丘據等人,哪一個不是治國之臣?
還全都是齊國人!
哪裡像是慶忌這般,開局就一個季札,還是千辛萬苦得來的,之後的范蠡、伍子胥、孫武、文種等人,也都不是吳國人……
“大王,廷尉所言極是。”
在一側的衛尉伍子胥跟著讚許道:“以晏嬰之為人,斷然不可能為利益所動。昔日慶封逃亡,齊侯打算封給晏嬰邶殿和它沿邊上六十個城邑,晏嬰卻不接受。”
“這是何等高尚的品格?若換做常人,莫說常人,試問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做到晏嬰這般當真淡泊名利耶?”
“再者說,晏嬰的確年歲已高,與季子一般,不堪大任也。大王要這一風燭殘年之人,何用?”
伍子胥跟伯噽一樣,是不理解慶忌為何要晏嬰這個老頭納入麾下的。
不難理解,已經是古來稀之年的晏嬰,活不了多久。
說不定隨時隨地都可能壽終正寢。
慶忌依稀記得,歷史上的晏嬰會在公元前500病逝!
但,這都不是重點!
只見慶忌意味深長的道:“伯噽、子胥,豈不聞彼之英雄,吾之仇寇耶?”
聞言,陛臺下面的伯噽與伍子胥不禁對視一眼,微微頷首。
以他們的聰明才智,自然能參悟得出慶忌這句話的玄機。
慶忌志在天下,所以在發展吳國自身國力的同時,也在不遺餘力的削弱列國。
如何削弱?
使其國家內亂,乃至於分裂,此消彼長之下,對於吳國有著莫大的好處。
譬如眼下的齊國,慶忌暗中扶持田乞,試圖成就“田氏代齊”之箴言。
若是能將晏嬰挖過來,甚至是陰謀除掉,都未嘗不可。
“大王英明。”
伍子胥讚道:“齊國人才濟濟,其中更不乏治國之才。”
“而齊侯用之,可使國家興旺發達,然,齊侯雖有識人之明,卻無用人之能也!”
“齊侯善於弄權術,賢臣、媚臣皆用之,看似甚合帝王之道,實則落了下乘。”
伍子胥對於齊侯的評價,是極為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