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國家命脈(第1/2頁)
章節報錯
“放!”
“轟隆隆!”
在巨大的戰船之上,配置著三弓床弩,以及投石機,作為具有極強殺傷力的利器,床弩與投石機,也被吳軍練的爐火純青。
隨著為首的一名將領一聲令下,床弩射出巨大弩箭的同時,投石機也跟著拋射出一顆又一顆的火球。
這種火球摻雜著油脂、硫磺石、狼糞等易燃物,要是打擊到敵方戰船,十分容易起火。
床弩所射出的弩箭,則更是不必贅言!
一箭射出去,要是對方的戰船木板不夠厚實,完全可以一箭穿透!
讓敵方的戰船漏水,然後逐漸沉沒!
緊接著,站在甲板上的弓箭手,又紛紛張弓搭箭,朝著對面的空地上拋射出一輪又一輪的火箭。
不必精準打擊,火力覆蓋即可!
用慶忌的話來說,就是“窮則戰術碾壓,富則火力覆蓋”!
要是沒有太多的錢,國家財政無法支援,吳國也無法大力發展造船業。
這一艘又一艘的戰船,就跟巨無霸一般。
此時此刻,站在樓船甲板上的慶忌,眺望著幾乎被夷為平地的土丘,心中頗為滿意。
有這樣的一支無敵艦隊,莫說是跟列國的舟師一決高下,即便是東渡出海,去探索海外的島嶼,也都不是難事!
……
結束了朱方縣之行後,慶忌的出巡隊伍,又一路撐船出海,在近海航行了不到一日,便抵達延陵的海邊。
在那裡,是吳國最大的製鹽作坊。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如吳國、齊國一般,能依靠魚鹽之利賺得盆滿缽滿。
而晉國,其早年便開採出許多的鹽池,鹽商之多僅次於齊國,但也只是能勉強自給自足,質量還不如齊國的海鹽。
中原諸國的人過去日常所需的食鹽,大多是從齊國進口的!
因為齊國自管仲變法後,大興漁鹽之利,一時間奮起直追的吳國,還真的是無法跟齊國競爭的。
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一萬多年前人類進入農業時代,生活方式從狩獵逐漸轉變為農耕,由於糧食中缺少鹽,人又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茹毛飲血來補充鹽,所以人們開始生產食鹽。
上古時代產鹽大部分依賴於海水或鹽泉,內陸地區不靠海,鹽泉也少。
鹽常常需要從行走江南海北的鹽商那裡獲取,只要國家一陷入戰亂,商賈不通,內陸地區就很容易缺鹽,民不聊生!
所以說,鹽是一種重要命脈,也是吳國的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
慶忌十分期望,吳國的鹽質量上能超過齊國的鹽,大量出口於中原列國。
此時,慶忌在治粟內史范蠡、廷尉伯噽等群臣的陪同下,來到了延陵海邊的製鹽作坊。
製鹽作坊是由滷水井、滷水溝、各類坑池、大型鹽灶、儲滷坑和灶棚組成的。
慶忌巡視了一番,只見鹽灶由工作間、燒火坑、火門、橢圓形大型灶室、長條狀灶室、煙道、煙筒以及左右儲滷坑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