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侯申提議讓吳軍西征楚地,然後陳兵於陳國、宋國邊境,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是私心作祟!

郯、莒、薛、邾、滕五個國家,小國寡民,不值一提。

而西面的楚地,卻是夾在吳、蔡、陳、宋、薛、徐、滕七個國家之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這片大江以北的楚地,方圓縱橫數百里,土地膏腴,的確不錯。

但蔡侯申真正想的,是吳軍要是發兵攻滅郯、莒、薛、邾、滕五國,蔡國這邊鞭長莫及,難道要一塊飛地嗎?

顯然是不成的!

因此,蔡侯申這才提出讓吳軍攻取大江以北的楚地,以此讓吳、蔡、徐、鍾吾四國瓜分。

因為慶忌之前就已經許諾過他們,會一起瓜分所佔之地的城邑土地,豈能反悔?

反正這一次諸侯聯軍伐吳,楚國也參與其中。

只是,楚軍從西面襲擾吳國而已。

“大王,不妥!”

黑夫跟著沉聲道:“雖說不論是郯、莒、薛、邾、滕五國,還是楚國睢水之地,我吳軍皆可一戰而下。”

“然,五個小國滅便滅矣,楚國豈是那般好招惹?”

“睢水之地貫通南北,乃兵家必爭之地,楚人北上爭霸多由睢水之地而入,今若為我吳國所並,唯恐楚人傾國之兵而至,再有大戰,我吳軍何以再戰?”

黑夫道出了一個十分淺顯易懂的道理。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誰的拳頭大,誰就是老大,誰就是真理!

郯、莒、薛、邾、滕五個小國,不成氣候。

但,楚國那是老牌的霸主大國,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要是楚人發起狠來,再一次傾國之兵跟吳國死戰,如之奈何?

“大王,楚蠻子也不過是跳樑小醜而已,蹦躂不了多少時日!”

蔡侯申哼了一聲道:“此番諸侯聯軍伐吳,楚人不過是在西面襲擾吳國,並未真正參戰。可見,連年大戰,窮兵黷武,早已經掏空了楚國的底子。”

“而大王之國,精兵十數萬,戰車數千乘,若能西征楚地,陳兵於陳宋兩國之邊陲,脅迫二國臣服,何不能就此召開會盟,請天子賜胙,令諸侯尊大王為方伯?”

方伯嗎?

方伯,就是霸主!

諸侯霸主!

周初,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諸侯國,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

天子在所分封的諸侯國中,委任王室功臣、懿親為諸侯之長,代表王室鎮撫一方,稱為“方伯”。

到這個大爭之世,天子失權,王綱解紐,周代的最高政治權力出現了真空,諸侯漫無統紀,起而互相兼併,進而發展為大國爭霸。

形成了取代王權的霸主政治,又稱方伯政治!

慶忌對於霸主的稱號,心中自然是心動的。

怦然心動。

但,一時的勝利,並沒有衝昏慶忌的頭腦。

慶忌知道以吳國的國力,還不足以擔負得起“霸主”的名號!

歸根結底,還是吳國的底子太薄,比不上晉、齊、楚三國。

吳國只是軍事實力強,其餘方面都有所不及。

尤其是晉國!

要稱霸,不挑戰晉國豈能為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