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有意在吳國制定真正意義上的法令條文,以此約束黎民百姓,依法治國。

跟范蠡、孫武二人商議一番後,慶忌終於下定決心。

三日後,慶忌在奉天殿召開大朝會,凡秩比二百石及其以上的公卿大夫,一百五十人無不到場參與。

“大王駕到——”

隨著中車府令膠滑的一聲宣號,穿戴冕旒的慶忌,在兩名手持孔雀翎的宮娥一左一右的引路下,亦步亦趨的來到陛臺之上。

此時的慶忌,虛歲二十七,一米九左右的身高,鶴立雞群一般,挺拔而顯得英武不凡。

頭戴九旒的平天冠,讓人難以透過面部表情,來掌握到他作為國君的喜怒。

一襲玄色的冕服,左擔月,右負日,各繡上祥雲的紋樣,裙襬之下,繡龍畫鳳,顏色偏於暗澹,看起來沒有太過花裡胡哨。

這個年紀的慶忌,已經蓄著三寸長的鬍鬚,既顯得不怒自威,又不會太過影響整體的美觀。

美嗎?

現代人自然是欣賞不來這種所謂的“美”,但是在古人看來,卻是甚美。

如鬍鬚極長的關二爺被稱之為“美鬢公”一般,古代加冠的男子,即成年人不蓄鬍子的話,看起來實在是太過另類!

“臣等參見大王!大王萬年!”

大臣們隨即向著陛臺之上的慶忌大禮參拜,異口同聲的山呼道。

平常的時候,臣子見到國君不必行跪拜之禮。

但,在大朝會這種莊重的場合之上,為彰顯君臣有序,上下尊卑,大臣們是需要向國君下跪的。

“諸卿不必多禮,請坐!”

“謝大王!”

慶忌自己正襟危坐後,這才大手一揮,讓群臣各自落座。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膠滑又例行公事的尖著嗓子,高聲道。

“大王,臣有事啟奏!”

治粟內史范蠡第一個站出來道。

“卿有何事,請講。”

“大王,臣數日前在金陵的集市上,見到一樁民事糾紛。”

范蠡娓娓道來:“我吳國有一人購一張布匹,發覺尺寸不對,本應一丈二的布匹,以吳國的度丈量,實則只有一丈一尺三寸!”

“於是那人上門找布莊理論,店家拿出自己的度丈量之,確實是一丈二。”

“何解?”

“只因那人的度,是為吳度,而店家的度,是為齊度。吳度與齊度有所不同!”

頓了頓,范蠡又道:“不但是度,量、衡,依然存在缺溢少掬,缺斤短兩的問題。”

“舉凡天下列國,度量衡之規制,盡皆有所不同。”

“甚至是在我吳國,都沒有真正標準的度量衡,昔日國府出臺過的度量衡,又有多少封君邑守擅自篡改,以為謀利?”

范蠡這是在揭短,揭一眾吳國老世族大臣們的短處!

但,這個事情,歷代吳國君王都是清楚的。

他們仍舊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管不問。

現在范蠡搬到檯面上來講,著實讓以中大夫狐庸為首老世族大臣心中暗恨。

“範卿之意,是統一我吳國的度量衡?”

“正是!”

慶忌正在跟范蠡唱雙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