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先禮後兵(第1/2頁)
章節報錯
齊國的軍事實力一直不是很強大,齊國商業發達,國人並不崇尚武力。
當年齊桓公稱霸時也並非以武力服人,更多的是藉助尊王的號召以及齊桓公個人的人格魅力。
而這些優勢在齊桓公死後就消失了,並無法傳承下去。
可想而知,齊國在齊桓公死後一直忙於內鬥,等到朝政穩定下來時,晉國與楚國的實力已經超過了齊國很多,齊國早已喪失了延續霸業的機會。
齊侯杵臼韜光養晦了三十年,整整三十年,這才讓齊國恢復了元氣,並雄心勃勃的準備以伐吳的機會,恢復祖宗的霸業。
“來人!到陣前喊話,寡人要與吳子陣前一會!”
“諾!”
在杵臼的命令下,一輛兵車頓時轟隆隆的來到兩軍陣前,由於豎著白旗,又是一乘戰車,所以吳軍的方陣那邊並沒有射箭殺人。
“齊侯邀吳子陣前相會!”
“齊侯邀吳子陣前相會……”
戰車上計程車卒吆喝了幾聲,便又折返,回到自己的方陣中。
“大王,齊人大不敬!可恨!”
“事已至此,大王又何須與齊人陣前相會?乾脆殺過去,生擒齊侯!”
“對!生擒齊侯!”
慶忌身邊的將領都是一股義憤填膺的模樣。
群情激奮!
齊侯杵臼將慶忌稱之為“吳子”,的確沒有錯,但是顯得不大敬重。
吳國是周天子冊封的子爵國君,位列諸侯,但地位有點低,基本上跟楚國、鍾吾國和徐國等國家是一樣,遠不及中原列國動輒公、侯的爵位。
而慶忌的王號,那是自封的,在吳王壽夢時,吳國始稱王,但周天子和中原列國都不予承認。
只不過,如果要表示敬重,一般的諸侯是不會將慶忌稱之為“吳子”,而是“吳君”,即吳國的國君的意思。
當然,現在吳國跟齊國是敵人,杵臼沒有對慶忌直呼其名,這已經是給了面子的。
推翻商王朝後,周王室分封天下八百諸侯,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眾所周知,公爵要比子爵高貴,因此身份地位必然懸殊。
讓人奇怪的是,周章作為吳國第五代君主,吳太伯之後,只封為“子”爵;而周章的弟弟虞仲,虞國的開創者,卻被封為“公”爵。
兩人都是吳太伯之後,為什麼身份地位相差如此之大?
西周時期,按嚴格來說,只有公、候、伯、男四種爵位。
公是一種榮譽性質的稱呼,先代王室的後裔都可以稱“公”,因此西周出現了八大公爵。
侯是一種武官的尊稱,後來演化成諸侯的稱呼;伯是家族領袖或地方首領常用的稱呼。
侯、伯有時可以混用,沒有誰比誰高貴!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諸侯崛起,《史記》記載,“政由方伯”。
這裡的“伯”是老大的意思,這段時期的“伯”比“公、侯”都要吃香。
男爵屬於小首領的稱號,古籍中有子男為一等之說。
至於子爵,物件一般指的是蠻夷,西周時期周天子強大,不需要分封子爵,可是到了春秋,周王室衰弱,諸侯國為了與蠻夷溝通,便有了“子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