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的詔令,豈可朝令夕改?”

慶忌的態度十分堅決。

他是愛惜孔丘的才幹沒錯,但,慶忌不容許任何人敢於挑釁他的權威!

在一側的王后季蔻不禁黛眉一蹙,緩聲道:“大王,三思。孔夫子在奏疏中所云,可能是氣話。”

“若‘苛政勐於虎也’,孔丘是認為大王所推行的《法經》不人道,不合周禮,故而屢屢上書勸阻。”

“既然孔夫子不能認同《法經》,大王何不向他解釋?亦或者,將孔夫子從會稽郡調回金陵,君臣之間,把話說開即可。”

將孔丘從會稽郡調回來?

慶忌聞言,不禁陷入了沉思。

按照他對孔夫子的瞭解,後者是一個犟驢脾氣,一旦決定的事情,就是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而孔丘要是真的棄官而去,慶忌也無可奈何。

因為在春秋戰國時代,人才都是可以任憑去留的。

慶忌若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死孔丘,亦或者軟禁孔丘,難免會遭到非議,然後將給吳國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

良好的名聲,不管是在哪個時代都極為重要。

如楚才晉用,魏才秦用一般,楚國、魏國的君主可能都想過殺死那些敢於棄官而去的大臣,但終究不能下手。

慶忌與孔丘的關係,好似現代的老闆和員工的關係。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要是老闆的所作所為惹得自己不高興,作為員工的孔丘未必不能辭職,或者自離!

“善。”

慶忌終於採納了王后季蔻的這一主張,將孔丘從會稽郡調回金陵。

畢竟,孔丘在會稽郡的名望太高。

越人可能不知道吳國的大王是誰,但絕對聽說過孔丘,甚至是見過孔丘!

“大王,廷尉伯噽求見。”

就在這時,中車府令膠滑進入滋德殿內稟告道。

“伯噽?宣。”

“唯!”

隨後,伯噽就弓著腰,低眉順眼的進入滋德殿。

“臣伯噽,參見大王,大王萬年!”

“不必多禮。伯噽,坐。”

“謝大王!”

伯噽隨後就坐在陛臺之下。

“大王,臣此番覲見,實乃有一事,臣自己無法做主,故而入宮請大王裁奪!”

“何事?”

“近日,在雲陽發生一起當街殺人事件。平民醜夫為報父仇,手刃仇人,然後主動向官府自首,現已被打入大牢。”

伯噽娓娓道來,說道:“然,雲陽縣令認為醜夫至孝,又主動自首,可以寬大處理,而不必處以死刑。是故,其上奏為醜夫開脫,請大王網開一面,饒恕醜夫死罪!”

聞言,慶忌不禁眉頭一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