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相親大會的會場後,慶忌、孫武與范蠡又來到集市上。

三人都心有餘季!

春秋時期,民間的風氣還是頗為開放的。

遇上心儀的男子,少女也能鼓起勇氣,大膽的表白,以求共結連理,成百年好合。

但,慶忌可是沒想到吳國的少女,也是這般敢於去追求自己的愛情。

忽然,跟街熘子一般的慶忌三人,見到集市的一處布莊那裡,有吵鬧的聲音響起。

不少好事的行人更是紛紛靠攏上去,想看一看熱鬧。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慶忌三人也跟著擠了進去。

“店家,你要某說多少次?你這度的尺寸不對!”

“如何不對?我這可是標準的尺寸!你休要胡攪難纏!”

“敢不敢另外找一個度過來,一試究竟?”

“我如何不敢?”

“好!你且等著!”

過了沒多久,那個跟店家起爭執的中年人,去另一家布莊取來另一個度(類似尺子),跟著拿起自己買下的那一張布匹量了起來。

中年人立馬勃然色變!

“你看!店家,你標的明明是一丈二尺的布,為何在我找來的這度下,是為一丈一尺三寸?”

中年人憤憤不平的道:“你這分明是在欺詐!弄虛作假!”

“啊,這……”

店家一時間被懟得說不出話來。

在古代,計量長短用的器具稱為度。

長度單位的名稱,產生很早,上古時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的,例如寸、遲、尺、丈、尋、常、仞等都是。

在這些名稱中,尺是長度的基本單位。一尺的長度與一手的長相近,容易識別。

所以古時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識也等的說法。

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實用單位,並且單獨構成一個系統。

仞與尺的比例關係,一向沒有明確的定數,說一仞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都有,一般認為是八尺。

中年人旋即拿起自己手中的度與布匹,向著附近圍觀的黎庶高高的舉起來,隨後朗聲道:“二三子,請二三子評評理!”

“某在他這家布莊買的布匹,卻是偷換尺寸,豈非愚弄顧客?”

“若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今日此事絕不能善了!”

圍觀的黎庶亦是義憤填膺。

“奸商!”

“雖只是少了七寸,然我吳人,焉能吃這等啞巴虧?”

“告官!不可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