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慶忌還不知道,原本將嫁給自己的季羋畀我已經逃親。

慶忌正在吳都為班師回朝的將士們,舉行盛大的凱旋之禮。

孫武、伍子胥所率領的吳軍,一口氣滅掉姑蔑國、越國,為吳國開闢疆土,功勞甚大,故而慶忌為之舉行凱旋之禮,那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按照禮制,出征大軍得勝班師,要行凱旋之禮。

軍樂隊一路吹打,高奏凱樂,眾將士齊聲高唱凱旋之歌。

來到國都近郊,若是國君親征之師,眾大臣都要出城迎接。

若是命將出徵之師,國君要親自郊迎,或派使者出城迎接,以示慰勞。

軍隊奏凱歸來,先要到太廟、太社,向天地祖先等告奠,並行獻捷獻俘之禮。

獻捷,即向天地祖先報告勝利的訊息,感謝他們的庇佑。

獻俘,即獻上各種戰利品,包括俘虜,以聽候處理。

獻捷之禮,這個時代有“獻馘於王”的做法。

馘,是割下的所殺死敵軍的左耳,以此來計算戰士殺死敵軍的數量,國君據此論功行賞。

當然,戰爭是雙方的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碰到這種情況,人們就稱為“師不功”或“軍有憂”,也就不能用凱旋之禮相迎,而是用喪禮迎接敗軍。

國君要身穿喪服,頭戴喪冠,痛哭失聲,以吊死撫傷,慰勞將士。

如秦穆公之時,秦國孟明視率軍襲鄭,歸國途中為晉軍設伏殲滅,孟明視等殘軍敗將被釋回國後,秦穆公身穿喪服親到郊外迎接,一面痛哭流涕,一面撫慰將士,把戰敗的責任全部承當下來。

這就使得秦軍將士個個義憤填膺,孟明視等敗軍之將也再言其勇,誓死要和晉軍戰鬥到底。

果不其然,秦軍很快就恢復了元氣,並連續向晉國發動了攻擊。

由此可見,凡事只要處理得當,壞事可以變成好事,而潰敗之師也可以變成威武勇猛之師的。

“子胥,請上車。”

穿著一身袞冕,頭戴平天冠的慶忌微笑著向伍子胥作了一個“請”的手勢。

在他們邊上,是吳王的專屬車駕,六匹駿馬拉著的夏車。

“大王,臣不敢僭越……”

伍子胥連忙後退兩步,躬身作揖道。

“哈哈哈哈!這有何僭越?汝為寡人,為吳國立下潑天之功,與寡人同乘一車,有何不可?”

慶忌笑著就將伍子胥扶上馬車,而後者亦是半推半就。

跟國君同乘一車,這算不得僭越,對於臣子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殊榮!

所以,得到慶忌這般禮遇的伍子胥,心中難免激動萬分,欠著身子就在寬敞的六御馬車上,跟慶忌對席而坐。

“大王萬年!吳國萬年!”

“大王萬年!吳國萬年!”

慶忌所在的六御馬車,在經過大街的時候,得到吳都黎庶的夾道歡迎。

國人都紛紛扶老攜幼,觀望著經過的王車,臉色通紅的歡呼雀躍起來。

看著雄赳赳,氣昂昂,跟在王車後邊,踏著整齊劃一的步伐的吳軍將士,道路兩側,兩鬢斑白的老者,是一種欣慰的神態,年少的人或孩童,則是一種憧憬的模樣。

他們都期望自己能跟他們一般,為吳國出生入死,為大王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