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搭乘自己的六御王車,在萬千臣民的簇擁之下,下了車駕,緩緩走向相湖之畔。

但,按照禮制,他並沒有立馬就登上那一座四四方方的祭臺,進行祭祀天帝的活動!

祭祀,必須要選擇一個吉時。

春秋時代,固然禮崩樂壞,但列國君王在冠冕之禮這種大事上,依舊是十分講求規矩的。

進入會場,慶忌首先要接待的,就是晉、齊、衛、魯、宋等中原列國的使臣。

包括越國在內,此次一共有十五個國家的使臣前來向吳王慶忌道賀,獻上價值不菲的賀禮!

慶忌之前攻取吳都,並沒有立馬舉行稱王大典,而是延後兩個月,就是特意邀請天下列國的使臣過來觀禮,以便宣揚一下吳國當前的威勢。

“楚國使者來否?”

慶忌問了一句。

在一側的太宰季札躬身道:“大王,還未見楚使人影。”

聞言,慶忌不禁眯起了眼睛,心中頗為不解!

楚人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

連晉國的使臣,都能不避艱險,不遠千里的趕來參加慶忌的冠冕之禮,為何作為鄰國的楚人,其連使者都不見。

一個訊息都沒有?

慶忌的心裡很是狐疑。

按理說,吳楚兩國已經訂立盟約,吳王冠冕之禮,楚人不論如何都應該派遣使者觀禮道賀才是!

慶忌沒來得及多想,便收斂一下內心的思緒,笑臉相迎前來觀禮的列國使臣。

自吳王壽夢時期起,吳國便開始頻繁與中原列國交流,且在與楚人的戰事中互有勝負,旗鼓相當,已經打出了吳國的威風!

故而,慶忌在面對這些列國大夫的時候,都能泰然自若,面帶微笑之餘,不失君王應有的風度。

“晉國使臣士彌牟,參見吳君!”

在太宰季札的陪同下,慶忌一一接見列國使臣。

只見一名身高八尺有餘,穿紅黑色官袍,戴著高冠的中年男人,上前對著慶忌躬身行禮。

“大王,這位是士伯,晉國理官。”

季札在一側為慶忌介紹道。

“原來是士伯,久仰久仰!”

慶忌寒暄了一句。

這士彌牟,算得上春秋末期一個歷史名人!

《左傳》中,關於士彌牟的筆墨不少,甚至於多過尋常國君。

士彌牟,又名士景伯、士伯、司馬彌牟,士文伯之子。

他是晉國理官,營成周,制定建成周之城設計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晉國的理官,相當於吳國的廷尉,掌刑獄,職權不小。

儘管士彌牟擔任的是這樣的官職,可他的辯才十分出眾,能說會道!

士彌牟是在晉國的一眾卿大夫當中,少有的德行高尚之人。

當年,晉國想釋放被扣留的魯國大夫叔孫偌,派遣士彌牟充當說客。

叔孫本來正懷揣一肚子氣,一聽晉國大夫前來,便圖謀殺死晉大夫!

結果,士彌牟的一番言辭,不但保留了自己的性命,而且消除了魯國對晉國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