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德殿。

慶忌正在與范蠡、孫武、計然、伯等一眾三公九卿對席而坐,商議國事。

治粟內史范蠡首先呈上一道竹簡,說道:“大王,臣按照大王之命,統計一下近一年來,我吳國對外兜售軍需輜重所得之財物。”

“主要是兩項,一項為中原的盜蹠,一項為南方的三夷人。”

“盜蹠與我吳國交易,絹五百餘匹,布三千四百多匹,金過三百鎰,奴隸七千五百人左右!”

“三夷人與我吳國交易,象牙、犀牛角、犀牛皮、玉石、珍珠、瑪瑙等貴重之物,難以計數,經兜售,約合黃金五百鎰,奴隸亦有五千人!”

“這還不算上二者主動獻予大王之財物。”

“嘶!”

聽到范蠡總結出的資料,在座的大臣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倍感震驚。

僅僅是對外兜售的武器裝備,這一年的收入所得,就已經抵得上吳國過去五年的財政收入!

真的如此暴利?

群臣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對此,慶忌卻顯得分外的淡定。

在這個大爭之世,兵荒馬亂,武器盔甲,軍需輜重這樣的東西自然是十分緊俏的物資。

當然,春秋時期不比現代,戰爭消耗沒有那麼大。

畢竟就連箭簇都是能回收的,更何況是戈、矛、劍、戟這樣的冷兵器?

所以吳國只依靠盜蹠與三夷人,就想一直大發橫財,顯然是不可行的。

慶忌早就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

“大王,老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太宰季札緩聲問道。

“請講。”

“大王,兜售武器予三夷人,並助其成軍,讓三夷人與越軍鏖戰,以此拖垮越國,老臣深表贊同。”

季札話鋒一轉,又道:“然,老臣以為,大王實在不該助盜蹠禍亂中原列國。齊、魯、衛、宋諸國畢竟也曾襄助大王回國奪位,拔亂反正,而盜蹠是為賊寇,

世之大賊!”

“於情於理,大王都不該助賊為虐矣。”

季札是那種對名利不為所動,視金錢如糞土的正人君子,有這樣的想法不足為奇。

所以,慶忌也不惱火,只是淡淡的笑道:”太宰所言,不無道理。然而,寡人卻以為,天下諸侯,戰無義戰,區區虛名,於寡人何加焉?”

“只要能為我吳國牟取大利,寡人便是為千夫所指,被世人罵做忘恩負義之徒又如何?”

“大王此言大繆也!”

季札正色道:“國君,國君,君王即國家矣。大王應當知曉,做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是為人之大忌也!”

“我吳國兜售大量的武器盔甲,軍需輜重予盜蹠,為世人所非議也。天下汙名於大王,亦汙名於吳國矣!”

頓了頓,季札痛心疾首的道:“盜蹠為大賊,禍亂於中原各地,諸如齊、魯、衛、宋等國,定當問責於我吳國,或有聯軍討伐之危難,屆時大王將何以自處?”

“……”

慶忌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