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以蠻治蠻(第1/2頁)
章節報錯
慶忌亦是知道孫憑內心的小九九。
孫憑宦海沉浮多年,先後在齊國為上卿,到吳國官居大司馬,早已是位極人臣,故而其目光比一般人看得更為長遠一些。
孫憑的zheng治嗅覺也是絲毫不差的。
此時,見到孫憑故作不知的模樣,慶忌只是淡然一笑,道:“西南諸夷,不論是山越人,還是荊蠻各部,寡人必剿滅之,剿撫並用。”
“寡人斷然不可容忍,在我吳國的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不是吳國的子民,而有二心者!”
慶忌的這番霸氣側漏的話語,讓孫憑備受感染。
他知道,慶忌是認真的。
早在吳國的新法推行之初,慶忌便命令孫憑派兵四處討伐尚且自立的蠻族,亦或者是打家劫舍的草寇,剿撫並用。
其目的,無非是為吳國增加更多的人口,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隱患,大大加強吳國的國力。
現在,慶忌命令孫憑率軍南下,目的就是為了剿滅西南之地的山越、荊蠻,以便於加大此地的開發力度。
“大司馬,將西南諸夷的一些情況,為寡人細說一下。”
“諾!”
孫憑早有準備。
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孫武在兵書中所點出的兵法哲理,作為父親的孫憑是深以為然的。
甚至於,有一些戰術上的思想,孫武還是繼承其父的。
孫憑朝著慶忌作揖道:“大王,根據臣下的瞭解,西南之地,有山越、荊蠻部族大大小小上百支,眾者有部民數千,寡者僅有部民二三百,攏共不下於五萬之眾。”
“山越、荊蠻同宗同源,盡皆斷髮文身,不服王化,時常下山擄掠財貨、婦孺,以此據為己有。”
“早在先王之時,我吳國就試圖遷移部分黎庶入西南屯墾,以囚徒發配西南開荒,終究難以適應此地惡劣的自然環境。”
“以至於,遷移之黎庶尚且為蠻族同化。”
“臣聽聞,自刑徒軍至西南之地屯田墾荒以來,有不少士卒紛紛逃亡,或為蠻族捕捉,淪為其奴隸或爪牙。”
聞言,慶忌只是眯著眼睛,示意孫憑說下去。
荊蠻,實際上指代的就是南方人。
荊蠻,是周人對荊楚土著的稱呼,實則不然。
周之衰也,楚子以霸王之器,奄有荊蠻,光啟土宇,赫赫楚國,由之而興。
荊蠻指的是楚國,吳國、越國亦然有不少被稱之為荊蠻的異族。
早在商末周初,吳泰伯、仲雍二人奔赴的便是荊蠻,建立勾吳,其主體部族正是荊蠻。
而山越,是屬於百越的一眾,按理說也在荊蠻的廣義範圍之內。
因為古時候中原人泛稱中原四方的南方部落為“蠻”、東方部落為“夷”、西方部落為“戎”、北方部落為“狄”。
“蠻夷戎狄”是夏、商、週三代對東南西北各方部落的稱謂!
至後來的秦漢史籍泛稱南方的部落為“越”,而戈壁沙漠以北的遊牧部落為“胡”,故而北胡與南越並稱。
吳國的前身與越國一般,實際上算是百越的一支,只是勾吳已經建國,且生活習俗漸漸向中原看齊,故而顯得有些另類。
“寡人慾並山越、荊蠻,大司馬何以教寡人?”
慶忌詢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