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昭關會盟(第1/2頁)
章節報錯
吳王慶忌二年夏,六月初。
吳國的變法正在熱火朝天的進行著,各項政令也都得到貫徹落實。
慶忌並沒有閒著,除了處理日常政務,以及不時的微服出巡,視察民情外,此時他更要在昭關與楚王熊軫進行會盟!
吳楚兩國早已弭兵議和,互不侵犯,但為了更安全的外部環境,慶忌並不介意虛與委蛇的跟楚人會盟一下,以示兩國邦交盟好之意。
由於楚國疆域廣袤,郢都距離昭關甚遠的緣故,故而這一次吳楚會盟被拖延到今時今日。
……
昭關,東有馬山,西有城山,整個山脈呈東西走向,連綿幾十裡,而其四周均為湖澤,唯有昭關一途可通。
昭關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為吳楚兩國的交界之處。
自壽夢起,吳國的國力日盛,不斷西征伐楚。
楚國為抵禦吳軍的不斷進犯,故而在此地建立起一座易守難攻的城關要塞,這就是昭關!
此刻,慶忌就搭乘著一座四御馬車,一路顛簸的朝著昭關外邊的烽火臺進發。
隨行的大臣有吳都縣令伍子胥,御史大夫范蠡,其餘將士,有千人之眾。
吳國的隊伍浩浩蕩蕩,緋紅色的旌旗衣甲好似一條不疾不徐的河流,蔓延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之上!
隔著大老遠的,慶忌都能瞧見昭關的城牆的輪廓。
儘管是在楚國的地盤上,可是慶忌絲毫不懼。
蓋因以他的勇武,再加上一千名精銳士卒,再多的楚軍都擋不住慶忌的去路!
在一側的戎車之上,伍子胥卻是禁不住觸景生情,映入眼簾的昭關,讓他的心情頗為複雜。
慶忌看見伍子胥有些唏噓的臉色,問道:“伍卿,故地重遊,想必你心中定有一番感慨罷?”
伍子胥的心裡的確很不是滋味兒。
“是矣。大王,當年臣下過昭關,殊為不易。”
伍子胥回憶起往事,不禁嘆道:“昔日臣下自郢都逃亡,先奔宋後逃鄭,輾轉數國,一路吹簫乞食,欲奔吳國。”
“至昭關時,關口掛著臣下的畫像,盤查甚嚴,一時受阻,無法出關。”
“幸而有東皋公搭救,臣下得以有暫時的落腳之處!”
“一連七日,臣下想到父兄的仇還未報,悲愁交加,竟在一夜之間急白鬚發。”
“幸而東皋公仗義也,讓長相極似臣下的好友皇甫訥冒充過關,而臣下則趁皇甫訥被抓的混亂時機,喬扮成普通老者矇混過關……”
言罷,伍子胥長吁短嘆起來,既慶幸又傷感。
他的前半生,是既幸運而又不幸的!
父兄被殺,滿門皆沒,被迫流亡在外,幾經生死,這是不幸。
幸運的是,伍子胥在逃亡路上遇到了不少貴人!
東皋公只是其中的一個。
不知名姓的漁丈人與浣紗女,亦是伍子胥生命中的貴人。
當年伍子胥在逃離楚國途中,有一次他飢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竹筐裡有飯,於是上前求乞。
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
伍子胥飽餐之後,出於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
姑娘覺得人格受辱,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