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騎兵與步兵(第1/2頁)
章節報錯
經過這段時間的瞭解,曹操已經摸清楚宋朝軍隊的特點,那就是以步兵為主,輔以少量的騎兵。
而且騎兵中百分之三、四十都沒有戰馬,有些地方更嚴重,沒有戰馬的騎兵甚至達到了七、八成。
相比之下,遼與西夏的軍隊都是以騎射見長,平均一個士兵有兩匹馬,精銳部隊可達人均三匹。
而且他們的戰馬均是良馬,與宋朝軍隊裡的馬相比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倒不是當局者不想組建強大的騎兵,而是根本沒有條件組建。
宋與遼、西夏多年作戰,自然明白騎兵的厲害。
騎兵可以透過高機動性進退自如,一次衝鋒、一個回合的交戰即使失敗,也能做到敗不至亂。
可以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優點,退出戰鬥,重整佇列,再次衝鋒。
但是步兵面對騎兵有著天然的劣勢,只能被動防禦,嚴陣以待。
若是打不過,就更跑不過,只能成為待宰羔羊,是生是死繫於敵手。
就算是步兵打贏了,也只是小勝,不會對騎兵造成致命殺傷,因為憑兩條腿是跑不過戰馬的,追都追不上如何有效殺傷敵人?
遊牧民族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會死守一地,就算是失敗了,大不了換個地方繼續生存,反正宋朝軍隊也追不上。
所以開國之初,對遼國的幾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最終不得不與遼國簽訂檀淵之盟,兩國止戈。
曹操明白,騎兵可以失敗多次,步兵只要一次就會潰敗。
但是宋朝境內無良馬,重要的良馬產地甘肅不在宋朝統治之下,燕雲十六州作為自古以來重要的養馬場也不在宋朝手裡。
沒有好的戰馬,自然無法組建無往不利的騎兵。
當時,宋朝境內高度達到一米三的馬就已經是良馬了,與遼國、西夏的高頭大馬根本沒法比。
雖然宋朝明文規定不能肆意屠宰牛馬,最大限度的保護馬匹,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面對這個難題,曹操也束手無策,雖然已經認識到騎兵的優點,但目前只能以步兵為主,所以步兵的選拔就顯得尤為重要。
步兵的戰鬥力直接決定著戰爭的走向,曹操相信只要步兵戰鬥力有保證,面對騎兵也不是毫無勝算。
曹操依稀記得在一本書上曾經看到過一句話——陌刀一出,人馬俱碎!
至於如何獲得戰馬,組建騎兵,也只能日後再想辦法了。
曹操理清了思緒,轉頭問武松:“高充、王武、王猛、顏寧可在?”
“除顏寧外,其他都在。”武松回答道。
“哦?顏寧何在?”
武松看了一眼曹操,解釋道:“哥哥,顏寧身體瘦弱,不在步軍選拔之列,他在文官選拔那裡。”
曹操笑了一下,頃刻間便明白了武松的意思。
聽之前武松話裡話外的意思,他與顏寧交情不淺。
那日曹操在縣衙大堂曾說過高充、王武、王猛、顏寧懷有大才,足以擔任副都頭。
若是真刀真槍的比拼,只怕顏寧連進入步軍的資格都沒有,更何況是成為副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