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不光種參戶忙,參場更忙。

一參場今年起參做貨四萬丈,今年的人參產量不錯,比去年又能提高些。

四萬丈做貨,差不多可以起鮮參一百多萬斤。

這麼大的產量哪是三五天能起出來的?

從九月六號開始起參,到現在也就剛起了一半多點兒。

參地增產,自然是皆大歡喜,可是加工廠這邊的壓力也格外大。

加工量太大,可人手不夠用,沒辦法只能動員參場職工家屬,能來幹活的都來。

另外,再從東崗、松江河等周邊地區,招一批臨時工過來。

幸虧飲料廠和礦泉水廠在夏季就搶出來了秋季的訂單,所以這個時候,可以抽調出大部分工人過來幹活。

加工廠這邊屬於材料源頭,這邊沒有產量,後頭的生產線就沒有原料,沒辦法生產。

但是加工廠只忙這兩三個月,過了時間就沒啥可忙的了,又不能單獨招工。

沒辦法,參場說的再好聽,實際上也就是個種參的。

農時在這兒呢,必須抓緊時間搶著把人參加工出來,這是首要任務。

東崗中學的學生,又到了每年的經典專案,來加工廠幹活掙班費。

反正那些學生嘻嘻哈哈的幹活,一點兒也不覺得累,還覺得挺有意思的呢。

“怎麼樣?家裡的事情都忙完了?”林啟越見到許世彥回來上班,就笑著問他。

“你家棒槌起回來,咋樣?產量高不高?”

不光是二大隊的人好奇,就連林啟越也很想知道,許世彥家裡的棒槌,產量究竟怎麼樣。

“還行,產量不錯,沒具體過秤,反正三丈可以起一麻袋,扣了土扣了皮啥的,估計一丈也能起三十斤左右吧。”

許世彥對自家棒槌的產量還是挺滿意的。

今年自家那三十來丈棒槌,大支頭貨能出來不少,趕上行情好,能賣不少錢呢。

“三十斤?還是你厲害啊。

咱場子最好的棒槌,一丈起了二十八斤,把老歷老戴他們都高興的直蹦高兒了。

你家這平均產三十斤,真行。”林啟越一聽,豎起大拇指。

許世彥笑笑,“我家總共就那三十來丈做貨的,我媳婦都把那棒槌當自家孩子似的照看。

今年開春,還給棒槌追了一回肥呢,能長的不好麼?”

正所謂的人勤地不懶,這話還是有道理的。

三十來丈棒槌,精心照料、肥水都供得上,長得好正常。

“嗯,是,這話真不假。自家的東西,咋地也用心。

不過咱場子也挺好了,我看了下,基本上都能高於開春定下的任務額。

這就不錯了,以前可不敢想,咱的參地產量能這麼高。”

林啟越只是好奇打聽,並沒有其他意思。

以目前來說,參場的產量、訂單、利潤,都遠超預期,林啟越挺知足了。

“來,看看這些報表。

縣裡一個勁兒催著咱場子也把承包制徹底落實。

但是我翻看了這幾年的財務報表什麼的,咱場這幾年的利潤成倍增長,工人的工資、獎金,也比前幾年高了很多。

而且我找人打聽了,二參場、三參場那邊,今年的單產還沒有咱們高。

我覺得,咱還是維持目前的形式就好,伱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