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起回來了,地裡那點莊稼也收拾的差不多,接下來安心做貨就行。

十六號早上,許世彥照常去上班,蘇安瑛上午挑出來一百六十八斤棒槌,跟許成厚兩人一起去了村裡交了任務。

於守廣還是東崗村的書記,一看許家送來的棒槌,屬實不錯。

於守廣挺滿意,少不得要跟許成厚聊一會兒,好好誇獎許世彥一番。

許成厚如今最愛聽的,就是人家誇他家兒子、孫子,直把他樂的合不攏嘴。

於守廣跟許成厚聊天的工夫,村裡的會計已經按照交上來任務的等級和重量,做了登記。

登記好,許成厚跟蘇安瑛在冊子上按了手印,這才離開。

交了任務,也就沒啥心思了,自家的棒槌,儘快刷洗蒸熟晾曬就行。

蘇安瑛、周桂蘭,再加上韓彩娥和蘇安玉也來幫忙。

這幾個人負責刷參,許成厚看鍋蒸棒槌,儘早做出來,免得時間久了,棒槌回漿。

許家這三十七丈棒槌,一共起了一千兩百多斤,扣掉交任務的,還剩一千零點兒。

許家這棒槌產量高、個頭自然不小,大支頭的佔比不少。

蘇安瑛照著婆婆的意思,單獨挑出來十來棵大的留著。

只刷洗了泥土,然後打了酒回來,找了個傢什先泡上。

這個,留著過年走禮,比啥都稀罕人。

其餘的,都是刷洗乾淨後,上鍋蒸熟,然後晾曬。

這幾年主要都是做紅貨,市場主體也是收購紅貨多,價格比白貨也高。

許家就這些棒槌,不值當弄個籠屜蒸參,所以就用大盆。

每次盆裡棒槌撿出來之後,大盆底下會剩一些粘稠淡黃色液體。

這可是好東西,可以重複利用,下次蒸參的時候重新倒進去。

蒸出來的人參白皮少,顏色也更漂亮,油汪汪的。

等到最後一鍋參蒸完,那液體已經很粘稠了,可以加上點紅糖,也可以不加,放到鍋裡熬。

將水分蒸發出去,成為黑褐色膏體,這就是人參膏了。

一千來斤棒槌,刷洗倒是挺快,兩天就刷完了。

蒸參多耗費了些時間,尤其是那些大的,需要纏布條,比較費勁。

但付出總有收穫,纏上布條的棒槌不打瓣子,個頂個都挺完整的。

曬出來也都圓鼓鼓的格外好,所以費那點工夫值得。

蘇安瑛在家做貨,也時不時的去參市轉悠一下,看看情況。

參市開業請來的那些南方客戶,走了一些,但留下了大半,很多人都在參市上收貨。

南方客商的收購價格,雖然跟縣裡參茸公司的差不多,但是壓等級沒那麼狠,大差不差的人家就收了。

所以參戶挺樂意賣給他們。

這一傳十十傳百的,但凡家裡的貨幹一些差不多能賣了,就有人去參市賣貨。

東崗鎮上聽取了許世彥的意見,沒有直接在參市大門口收費,而是過秤收錢。

雙方交易成功之後,到指定的秤區過秤。

鎮裡的人在這守著,按成交額收取一定費用,也不算高。

這邊收了費,那頭直接給個票蓋上章,收貨的人拿著票,到時候統一去縣裡換運輸證明就行。

這樣一來,就避免了有些人為了逃那點兒費用,跑出去找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