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茨岡人(中)
章節報錯
茨岡民族是歐洲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
原住印度北部,公元10世紀左右,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茨岡人的祖先離開印度故土,開始了流浪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足跡逐漸踏遍全歐洲。
吉普賽人的外貌特點是:長臉有點方,臉形上寬下窄,下巴有點尖,長眉毛,眼睛大而長,很明亮,佔據上半臉的大部分比例,鼻樑額外長、高和直,嘴巴有點寬,表情沉著神秘有些冷漠感。
&nany,一種與印度北部現代印歐語密切相關的語言;也講各居住國的主要語言。
在世界文壇中,有眾多的作品塑造了茨岡人形象。這些作品中既有散文,也有詩歌,不僅體裁各不相同,還分屬於不同的流派。
我們比較熟悉的有《巴黎聖母院》里美麗的吉普賽女孩艾絲美拉達;比才的歌劇《卡門》;薩LS蒂的《流浪者之歌》;印度電影《大篷車》;墨西哥電影《葉塞尼亞》等。
幾百年來,國際民族學界熱衷於研究浪跡天涯的吉卜賽人,特別是有關這個與眾不同的民族的起源,遷徙路線更作為一種專門學問進行探討。
然而,對於吉卜賽人的發源地、遷徙時間、流浪路線等的研究,由於歷史資料十分貧乏,各國學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往往沉溺在各種彼此爭議的設想或口頭傳說上,而不是面對歷史的現實。
為了進一步論證吉卜賽人起源於印度,必須對這一古老民族的社會制度、文化和習俗進行研究。
在古代的印度有一個分佈很廣,眾所周知的民族多姆族。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這個民族以及他們的古老文化和殊異的習俗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多姆族多是音樂愛好者和占卜者。
多姆人為印度其他各族人所蔑視。他們沒有固定的職業,除作為優伶走江湖之外,多被人僱傭從事較低賤的職業,如更夫、清道夫、刑場衙役、工匠等。儘管多姆人多才多藝,並善於維持生計,但當地各民族農民看不起他們,禁止與他們通婚。
二戰期間,希特勒曾把吉普賽人和猶太人一同關進集中營,遭受殺害的吉普賽人多達50萬。
多姆人約於公元1000年離開印度,經阿富汗、波斯、亞美尼亞、土耳其等地,到達歐洲。(至今仍有多姆人散居伊朗等地。
14世紀時多姆人已到達巴爾幹半島,16世紀時已遍佈歐洲各地,包括蘇格蘭、瑞典等地。
另有羅姆人經敘利亞到達北非,再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班牙。
同時印度北部至今仍有和羅姆人相似的民族居住。
羅姆人長途遷徙的原因至今仍是歷史界之謎。有學者稱,多姆人的祖先是低種姓的印度教徒,應徵入僱傭兵軍隊後,升為剎帝利(即戰士種姓,同時被派往西面以抵制***教國家的擴張。
另有學者稱,***征服印度北部後,其俘虜淪為奴隸並發展出自身獨特的文化,成為羅姆人的前身。
但羅姆人到達中東後,為何不折返印度,反而繼續前進,進入歐洲,則是一個不解之謎。
一般認為,吉普賽人離開印度經屢次遷徙,11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世紀到西歐。20世紀下半葉吉普賽人的蹤跡已遍佈北美和南美,併到達澳大利亞。
吉普賽人來到中國的時間大約在元代。
蒙古人崛起以後,成吉思汗子孫多次西征,不斷在中東地區擴張。他們俘虜了大批當地居民,一部分作為奴隸,一部分補充入蒙古軍中。這些人被帶回中原以後,就有一部分吉普賽人來到中國,被稱為“羅哩回回“。
羅哩回回最早見於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的文獻中,他們被元代統治者列入色目人階層,作為西域流戶之一,比漢人南人享有更多的特權。
他們人數不多,仍以部落為單位,保持著歌舞流浪、搶奪的傳統,從西北到東南沿海的廣大地域,均留下他們的足跡。
直至明代,羅哩回回侵擾民眾、殺人搶劫的事件仍屢屢發生。
清代以後,羅哩回回不見於文獻,或作為回族,或作為漢族,被中華文明所同化,均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
全世界約有五百萬至一千萬羅姆人,其中大多數居住在歐洲。
羅姆人主要聚居地有:巴爾幹半島、中歐、美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西歐、中東、北非也有羅姆人居住。
羅姆人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美國的人口超過五十萬。
斯洛伐克的羅姆人佔總人口的約5%6%,其比例在世界各國當中排名第一。
吉普賽人不事農桑,一般也不飼養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鎮和農村的居民謀生。
傳統上,吉普賽人一向在城鎮和鄉村居民區周圍,尋求與其流浪生活相適應的生計。
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車為家和交通工具,以賣藝為生,在一個個城市間遊蕩,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流浪民族。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今天的南斯拉夫,那種典型的茨岡人大篷車已經很難一見,大多數茨岡人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但他們多數沒有穩定的工作,主要靠給人擦車、算卦看手相和偷賣走私香菸以及買賣外匯過活。
羅姆人把這些已經定居的吉普賽人稱為“辛特“人,認為他們已放棄了真正的吉普賽生活。
終年流浪、不願受拘於任何其他法律的吉卜賽人,自遠古的十一世紀以來,都成規範。
由於吉普賽人和所屬國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羅姆人對羅姆人普遍存在較壞的印象,認為羅姆人不能融入社會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