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兩難抉擇。

湯宗最終選擇了請辭。

大理寺卿就此黯然致仕歸鄉。

其實,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

相比於不容於朝堂,或是不容於天下,湯宗選擇了這條唯一的生路。

讓他違背本心,選擇包庇這些狎妓官員,破壞大明律令的公正嚴明,他湯宗做不到。

但讓他堅守本心,直接判處這些狎妓官員杖刑,他同樣做不到,而且不能做!

賢名有損,尚且可以苟活於世。

然而如果得罪了天下縉紳,那不但會給自己招來禍患,還會累及家小族人!

所以,湯宗猶豫良久後,選擇了主動致仕。

這其實也是一種試探。

漢王朱高煦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想替陳公甫與解公豹報仇雪恨。

他此次含怒回京,直接封了金陵帝都,甚至還封了東宮太子府,明顯想要進行一場大清洗。

所以,湯宗想要試探一下,這位漢王殿下的底線在哪裡。

他率先發難針對自己,定然是因為陳公甫一案。

既然如此,自己主動請辭,就可試探出一二。

如果漢王朱高煦準了自己的請辭,那證明他殺心不算太重,文官縉紳還有活路可走。

然而要是漢王爺拒絕了自己的請辭,拿革除功名這條律令做文章,非要對自己趕盡殺絕,那麼事態可就嚴重了。

漢王朱高煦這是決意血洗整個文官縉紳了!

好在,漢王殿下並未對自己趕盡殺絕,甚至都未曾革除自己的功名!

一想到這兒,湯宗心裡頓時鬆了口氣。

朱高煦冷眼看著這位大理寺卿,最終還是選擇了放過他。

畢竟這湯宗,雖然是程朱縉紳不假,但他總歸是一個賢臣直臣。

剛正不阿這個賢名,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當年蘇州連年水災,民多流離,窮困交加,欠稅租百萬餘石。

湯宗當時乃是蘇州知府,直接曉諭蘇州富商巨賈出米代輸,賑濟災民。

蘇州富戶知道他愛民如子且剛正不阿,對這湯宗又敬又畏,所以不到三個月即全部完成捐納。

這就是賢名的威力。

湯宗一生愛民如子,剛正不阿,的確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