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

其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由第三方建立的、以資訊科技為基礎的市場平臺。

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

個體藉助這些平臺,交換閒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專案籌集資金。

經濟牽扯到三大主體,即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方、供給方和共享經濟平臺。

共享經濟平臺作為連線供需雙方的紐帶,透過移動LBS應用、動態演算法與定價、雙方互評體系等一系列機制的建立,使得供給與需求方透過共享經濟平臺進行交易。

不過劉宇認為共享經濟更早是老馬提出來,不是馬爸爸而是馬克思,社會主義就是大共享經濟體,當然高層次的社會主義。

劉宇藉著這些概念來寫這份論文,再結合當下,其實論文不復雜,涉及不過三個大的點。

共享經濟概念,共享經濟實現的條件,七十年代末期根本沒有那個條件,可現在不同自從2000年網際網路時代到來到2014年網際網路大爆發,資訊共享,分享變的越來越頻繁。

條件滿足,國外出現了一系列的Uber、Airbnb等一系列實物共享平臺的出現,共享開始從純粹的無償分享、資訊分享,走向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共享經濟”。

之後劉宇舉了例子進行一定論證國內共享經濟已經足夠條件迎接它的到來,論文並不算長,五千字左右,一些資料劉宇採用是國外一些成功共享案例。

再加上以共享經濟+智慧硬體,解決最後一公里出行問題這些資料,劉宇覺著差不多,回頭找個機會交給老高算自己完成任務,畢竟老高給了自己五萬塊錢創業扶持金。

“劉哥,這論文,我能看看嗎?”

“你對這個感興趣?”

劉宇嚇了一跳,馬寶寶怎麼沒點聲音就湊上來了。“行,回頭我修改一下多列印一份。”

“這兩天跑飛毛腿怎麼樣?”

“挺好的。”

馬寶寶得意說道。“光是今天一天,我就跑了四十單。”

“不錯啊。”

“最主要的還是跑女生宿舍。”

郭旭笑說道。“平時見著女孩子都臉紅的寶寶,現在一天跑十幾趟女生宿舍。”

“哈哈哈。”

“劉哥,你現在真牛。”韓浩說道。“現在十分必達在整個大學城都傳開了,其他學校都在打聽什麼時候,十分必達入駐他們學校呢。”

“還早。”

劉宇心說,App剛開始刷出來,具體的奶茶店肯定要談,不過這個費用問題,劉宇可不想虧了,先把瀟瀟奶茶店做起來,最好辦法就是瀟瀟奶茶店生意紅火,App訂單佔比達到百分五十。

這樣的話,別人才相信十分必達App的好來,當然現在劉宇還要考慮成本問題,還有質量問題,前期劉宇打算穩紮穩打,要不然隨便加入一些店面鬧出問題來,對剛剛起步App打擊還是挺大。

李天奇見著郭旭幾人圍著劉宇,嘀咕一聲,裝什麼,一奶茶店而已,其實心裡挺羨慕的,店長啊。

聊了一會,劉宇洗漱休息了,寫了一篇論文雖然沒改,可五千字還是挺累,第二天醒的比較晚,直到被手機鈴聲給吵醒了。

“誰啊,一大早的。”

嘀咕摸出手機接通,口氣不太好。“喂,誰啊,有什麼事大早上的。”

“我說你小子,還沒起來呢。”

“班導?”

王昌龍,劉宇一咕嚕爬起來。“班導又要請我喝豆腐腦?”

“喝什麼豆腐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