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上古流傳山有妖
章節報錯
其《修真見聞》還介紹了一些修煉常識。修煉求的是“真”,其彼岸即為道。
夫道,寂然無物、無形、無名、無體、無象,遠存於先天之上,近存於一心之內,廣被萬物而無或遺,中應萬事而無不當。故天下萬變萬化,要皆備於吾心,一心不動,肆應咸宜。
縱觀修真歷史,數十萬年前衍生出修煉之道。修煉源於對生命真的渴望,是一種透過修正自己,吐納天地中百不存一的元氣淬鍊身體,掌握元氣精華,昇華境界,來達到提升力量、精神或神識力量為目的道。透過修真方式,以期實現超脫生死,斬斷痛苦不以物累,最終實現不老不死,長生不死與天地同在,返璞歸真的境界。
但大道無形,生育天地,不可捉摸。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在東元大陸,經過無數先輩總結提煉,形成了一套修真體系。修真分為煉元、開元、騰元、暉元等境。每個境界又分為前期、中期、後期。煉元境,引元氣入體,身體得到改造,雖壽命未明顯增加,但在身體強度、力量、神識反應等方面已異於常人。
在開元境後,已築基有成,元氣液化,壽歲能夠達到三百歲。騰元境,元液凝結成丹,壽歲達到了五百。而到了暉元境壽歲暴增,能活到一千兩百歲。故對暉元境高人,低階修真者都私下將之稱為老怪。
枯木最多也是見過騰元真人,也是他在修真界一次碰巧遠遠看到。只感其速如驚雷,勢若排山倒海,神通無量,他深懼金丹真人的威勢。而對暉元境界的老怪也只是聽聞,據說東元大陸似乎暉元老怪都不多。
依浩試圖尋找帶走依婉茹的修真門派的線索。但《修真見聞》裡提到帶藥的仙門有許多,其實力強弱不一,最差的宗門都有騰元高手坐鎮。他將這些門派的名字中有“藥”字和出產丹藥的修真門派都牢記於心。
《修真見聞》中也提及測試資質的方法。在修真門派,他們用專門的法器來測試,且頗為準確。資質測試除了的法器,修真者也可以對人進行簡單的探測,但不是很準確,其方法修真見聞裡沒有記述。
依浩思索著《修真見聞》中的內容,不知不覺地陷入了沉思中……
對比《東域修仙錄》,枯木的《修真見聞》內容更加可靠。畢竟《東域修仙錄》是無數年前寫的,修真見聞是枯木近期所著。
如今有了元石,他的修為在穩步提升。隨著修為的提升,他隱感心緒有些漂浮,甚至有脾性愈發暴戾的趨勢。
這是危險的徵兆。心境要同步跟上,否則會走火入魔!
“目前呆在趙家堡,閉門造車修行已是不行!”“如果去淆水郡,但還不知道淆水郡的具體情況。與周家的仇已是結下……”
“別看周家主動在依肆婚宴時送禮,那其實僅是他們的緩兵之計。周家這個後患必須要儘快解除,否則將威脅到趙家堡和依家村!”“透過前期的兩次戰鬥,自己的實戰經驗還差得很遠。看來自己得再走一趟黑蟒山,沒有什麼地方比進入黑蟒山斬殺妖獸更適合修行的了。”依浩想通了這些關鍵,眉頭頓時舒展。
依浩隨後將趙家主和依肆、真正的枯木等叫來,囑咐了幾句後便離開了。趙家堡暫時有枯木坐鎮,料想不會出什麼事情。
在依浩將枯木從枯木觀帶回,趙家得知枯木是先天高手後,立即視枯木若貴賓。枯木現在已是趙家堡的首席客卿,有單獨的院落居住。但其脾氣怪異,整天在房內鑽研依浩所給的背山功。而且他僅對依浩言聽計從,偶爾願意指點一下依柒以外,對其他人還是那副冷冰冰、高高在上的表情。
黑蟒山,綿延數十萬裡。山內物產非常豐富,東元大陸難得一見的各類藥草、妖獸,大多能在這裡的山脈深處找到。
據《東域修仙錄》記載,黑蟒山有四大神秘妖獸。
其一為犼,又名望天吼,它的相貌較為獨特。其角似鹿,頭似駝,耳似貓,眼似蝦,嘴似驢,發似獅,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前爪似鷹後爪似虎。據傳在上古年間,修真大陸異常繁榮,人與獸混居,修真極為興盛。
犼是當時一種極有靈性的妖獸,為大陸神朝所豢養。它每天蹲在皇城外的華表上密切關注神朝大帝的行蹤。每當大帝久出不歸,荒淫作樂時,它們就會呼喚皇帝:“帝君快回來料理國事吧,我們盼望你回來,眼睛都快望穿了。”於是人們稱犼為“望君歸”。
如果皇帝久居宮中,不理政事,它們便會催促大帝:“帝君快出宮體察民情吧,不要總呆在宮中享樂,我們盼望你出來,眼睛都快望穿了。”於是人們稱犼又名“望君出”。
世俗界也曾見聞到犼。流傳東元大陸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百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餘,蓋即犼也。
其二為猙。猙是上古傳說修真界中西漠大陸的奇獸,民間傳說的怪獸。此獸,人形,直立行走,面目恐怖。猙在野外與人相遇,先將上肢遮蓋其面目,待人接近時,突然放下上肢,露出面目,使人驚嚇而死。後東元大陸用來形容面目兇惡、極度恐怖的怪物。其以老虎豹子等妖獸為食。
章峨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赤豹,臉部中央長出一隻角,有五條尾巴,所以五尾一角,全身赤紅,身形似豹,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山海經·西漠經》雲: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