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退敵良策(第1/2頁)
章節報錯
便要興兵先攻孫策,手下楊大將也就是楊弘總覺得袁術樹敵太多卻有不祥的預感,於是力勸袁術,其他將領也紛紛勸阻,袁術這才消了雷霆之怒,在汝南休養生息。
袁術雖然經此一敗,挫了銳氣,卻未傷根本,汝南仍是兵多糧廣。這倒不是因為袁術管理有方的緣故。外人觀之是因其佔了地利,想那淮南之地本就充盈富足,袁術糧草是充足的,糧草充足,人馬自是不成問題了。
所以袁術雖敗,兵糧卻俱是不缺,唯一缺的就是人,將帥乏人,這卻只能怪袁術的性格了。此人性情多存不良,善妒善忌,想當年孫堅本為其手下,他卻擔心孫堅爭功,拒發糧草,便可見一斑,有識之士怎會與這種人為伍。
孫策自此得罪了袁術,以他對袁術的性格與兵力的瞭解,料其必不會善罷甘休,發信汝南的同時,派兵守住江口,以防袁術兵馬來攻。
不表袁術、孫策暗地不合,卻說曹營之中,自有人看得出袁術大限臨頭。
這日,荀彧突來見曹操道:
“我觀袁術氣數將盡,不出兩年必亡,可速取此富饒之地。”
曹操聞言緩緩點頭,卻又道:
“袁術雖新敗,但其兵精糧足,我立足未穩,確實不好對付啊。”
荀彧高聲笑道:
“主公,我有一計可以圖之。”
曹操聞言坐直道:
“但說無妨。”
荀彧長身而起道:
“昔年十八路諸侯共誅董卓之事,如今卻是該應在袁術身上了。”
曹操何等精明,聽荀彧這樣說,已知其意,哦了一聲道:
“卻有哪幾路?”
荀彧道:
“袁術曾得孫策玉璽借兵孫策,如今孫策幾次三番討要,袁術卻不返還,此物乃是孫堅遺物,孫策必不肯忍,此為一路;近日袁術又攻呂布,欲得徐州,犯了呂布之威,此為二路;劉備本就與袁術有隙,其手下雖無兵馬,卻有良將若干,可為三路;如今,主公可討聖旨一道,興兵討伐袁術,則淮南自是可收入囊中。”
曹操聽完荀彧分析,拍手稱快,荀彧善於觀察各路動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自是看得通透各路關係。
如今袁術樹敵眾多,且枉自稱帝,若圖袁術,必一呼百應,正是時節,若錯過此次時機,則淮南未必歸曹操的了,想那袁紹正與公孫瓚打的頭破血流,看看將破了公孫瓚,到時騰出手來,必會與曹操一較長短,何況其本為袁姓,到時汝南之地名屬誰家,自然兩說。
卻說孫策收得許都密旨,便要興兵,孫策早對袁術恨之不已,何況玉璽之事關乎性命,吳國太早告誡孫策誤要取回玉璽,孫策雖不敢盡信,但玉璽是其父孫堅冒死所得,於情於理也要奪回,於是便要興兵討伐袁術。
曹操手下有高人,孫策手下亦不乏良謀,自有人看的通透。
卻說張昭聞孫策收到曹操信後,欲徵袁術,忙進諫勸道:
“主公不可!袁術雖是新敗,但其在汝南積蓄已久,不可小覷,我軍新得江東,不宜勞師遠征。”
張昭是大儒,出了名的和平使者,在他眼裡,誰當帝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太平,如今東吳方平,何必挑起事端,為了一己之私,將江東置於水火,誠為不智。正因有此一念,才有了後來張昭一系列的背孫行徑。
張昭又道:
“不若待曹操南征之時,我軍為其後應,萬一有失,也有照應,將軍不要忘了前日劉備之危。”
孫策想起前日劉備奉昭討袁落個無處落腳的下場,不禁恍然大悟,道:
“幸好先生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