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李樂專權(第1/2頁)
章節報錯
也該是獻帝有難,這一路被李催、郭汜率軍直追殺到黃河邊上,正是後有追兵,前有阻攔。李樂尋來一隻小船,請漢獻帝棄車駕渡河。時值深秋,天氣又冷,河岸又高,漢獻帝幾經周折身子細弱,與伏皇后相互攙扶,卻不得下船,幸好董承尋來幾匹白絹纏在獻帝與伏後腰上,這才緩緩放入船中。
李樂仗劍立於船頭,眼見追兵將至,眾軍士爭搶上船,卻皆被李樂斬殺於船頭。更有人手握繩纜,亦被李樂將手齊齊砍下,甚是血腥,死傷甚重。至黃河岸邊,獻帝身旁僅有十數個隨從。楊奉搶了頭牛車,載著漢獻帝至大陽。
時值深夜,飢寒交迫,人困牛乏,一路奔波,突見前邊閃出一間村舍,村中人煙稀少,只寥寥幾家,想是連年爭戰,逃亡者眾多。
眾人闖入一農舍,農舍之中只一老者居住,且家中無米,只有些稻皮子,老者見這一眾人個個不凡,知非常人,忙做了一鍋稻皮子湯與眾人解飢。
漢獻帝端著熱碗,只是看著,卻哪裡咽得下去?
他身為皇帝,哪曾吃過這些東西,就連在李催營中也不曾吃過這等食物。想起自己帝王之後,竟落至此等境地,不覺淚下。奈何腹中飢餓,只得含著淚勉強下嚥,一時間百感交集。
獻帝一行,又幾經輾轉,來至安邑縣。這安邑只是一個小縣城,又無高樓,眾人只得臨時找了一處房舍供獻帝居住。
而這房舍又極為簡陋,簡陋到什麼地步呢?簡陋到沒有門,要用幾個樹枝加以遮蔽。獻帝平時議事就在這簡陋的屋子裡,眾將就在門外鎮壓。
本來以為身邊都是忠臣,卻沒想到,李樂等人本來就是黃巾餘黨,不曾教化。只要稍不如意,就破口大罵。獻帝若有微詞,就招致李樂等人的訓斥。文武百官若有觸怒,李樂、韓暹甚至在獻帝面前毆打百官,漢獻帝亦是敢怒不敢言。
這二人趁機大肆掠奪,還為自己手下小卒都安排了職位,還讓獻帝封賞,獻帝哪有什麼封賞啊,就是你要什麼我給什麼就是了。
沒有印,直接拿個錐子畫一個,分過去,哪還有什麼皇家威嚴?幸好附近有有識之士資助,吃食卻有保證,倒還頗為安穩。
董承、楊奉明白李樂專權,欺壓獻帝,玩弄大臣,早就迅速離開此地。
他倆雖忠,但兵力不足,只好暫時忍耐。現在安穩一些,便尋思出路。想來,長安是不能回了,思前想後,還是把洛陽休整一下,移駕洛陽吧,到時再處置李樂不遲。計是好計,獻帝自然同意,卻怎知,其中卻又橫生支節。
李樂心中自有打算,他本是黃巾黨,白波帥。當日與眾謀士一眾分析:若是讓獻帝回去了,自己哪還來的立椎之地?此正合李樂所想,只是苦無良策阻止不得,與眾謀士一加商量,李樂便想出一條毒計。
原來李樂眼見在此地除了自己手下,其餘一眾都是面同心不同。積威之下,必有不滿,何況自己做的過分自己也知道。
眼下,唯有結連李傕郭汜還有一線生機。於是,秘密派人去往李催、郭汜營中暗結二人一同劫駕。
人算不如天算,卻不知楊奉、董承眼見李樂心有不願深恐事情有變,連李樂都未通知,商量之後當日就發兵往洛陽而去,一眾人馬出了河東一氣跑了十里多地。
正行間,忽見身後塵土飛揚,馬啼之聲嗒嗒傳來,由遠及近。眾人暗叫不好,楊奉當即一面令徐晃部陣迎敵,一面拉著獻帝撒腿就跑。正跑間,忽聞得後面大喝:“車駕休行,李傕、郭汜在此!”
獻帝聽了,當即傻了眼,連腿都挪不動,面如土色一般。眾將聞聲亦是心驚膽戰,不敢妄動,生怕成了二人刀下亡魂。
徐晃一眼便看出敵兵不多,且裝備不精,分明不是李催、郭汜本部,略加分析,更加確定,後方追兵定是李樂假扮,當下也不遲疑向楊奉等人擺了擺手,示意眾人先走,自己領一隊人馬跨馬持斧立於路中。
事實還真如徐晃所想。
原來,李樂得知楊奉、董承已起兵至長安,當下大驚。
信使往來怎也需兩日,等李郭二人殺到哪還來得及?到時攻城掠地,頗為麻煩,若是有其他諸侯相助,節外生枝更不好辦。
遂把心一橫,既然等不及李催郭汜,先將獻帝劫住再說。於是領兵追趕,當下窮追了十餘里,抬頭一望,眼見楊奉等人正在前方,堪堪趕上。
這一聲確是李樂虛張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