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得劉備入城以後,陶謙趕緊下城迎接,將眾人引入府衙之內。待雙方見禮完畢,陶謙趕緊設宴款待,並且派人勞軍。

聊了片刻,陶謙便衝糜竺微一點頭,糜竺何等精明,一點便透,他也覺得劉備非是等閒之輩。

此時陶謙的意思如何不明白,忙將徐州牌印取了來,雙手遞與劉備,那陶謙則點頭含笑,劉備一見,愕然道:“使君這是何意?”

陶謙慨然道:“方今天下兵戈四起,朝綱不振,公乃漢室宗親,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邁無能,情願將徐州讓與能者。公切勿推辭。謙當自寫表文,申奏朝廷。”

劉備聞言忙離席道:“備雖漢家苗裔,但功微德薄,為平原相猶恐不稱職,怎敢領徐州牧?況劉備今日實為大義前來。公出此言,莫非懷疑劉備有吞併徐州之心?”

劉備當然不相信陶謙會真的讓徐州於自己,兩人這是第一次見面啊。雖然陶謙面色誠懇,但這種天下掉餡餅的事,劉備是絕不敢相信的,何況自己以義兵來救徐州,如若此時成了州牧,天下悠悠眾口,便已將自己英明盡毀了。

陶謙見劉備不受,連忙將徐州牌印執起,雙手捧到劉備面前道:“此老夫真意,公萬勿推辭!”

劉備如何肯受,雙手推送,兩人將徐州令牌推來推去,一個真心相讓,一個萬萬不敢。

這一旁張飛看不下眼了,搶身過來,搶過牌印道:“哥哥頗失大氣,這老頭一心想送,哥哥就受了算了。”

劉備見張飛如此無理,怒道:“三弟,休得無理。再如此,以後休叫我大哥。”

說罷搶過牌印,雙手交給陶謙道:“我家弟兄無理,陶公切勿莫怪,此事萬勿再提,備縱死不肯受。”

如此再三,糜竺在旁建議:“如今曹操大軍圍困,且先商議退敵之策。待曹軍退去,再計議徐州之事。”

劉備不接這話茬,而是說道:“備自當先書信一封,勸曹操罷兵和解。若是其不從,再同他交戰不遲。”

隨後,劉備將事先擬好的書函寫出,遣人送往曹營。

待到無人處,張飛向劉備問道:“大哥,我們此行本就為徐州而來。剛剛陶謙百般相讓,你為何不從?”

劉備說:“這酒話你也當真?”

張飛聽後若有所悟。

曹操正在商議攻城之事,忽聞徐州有戰書到,拆信一覽,竟是劉備的勸和書。

其文曰:

備自當日會盟,得拜君顏,嗣後天各一方,緣鏗一面。曏者尊父曹侯,實因張闓不仁,以致被害,非陶恭祖之罪也。

念往昔,君興仁義之師,行忠信之德,素不嗜殺人為貴。

而今徐州百姓,因不願以血肉之軀,當明公之刀兵。晝夜無休息祇候,父母悲痛而不知,妻子號泣而不聞。

其各有父母妻子,此時正逢荒年,飢寒亦所不免,死生呼吸之間。

且黃巾遺孽擾亂於外,董卓餘黨盤踞於內。

興此不義之師,戰勝將亦無功,奈何以百姓之性命,博賊黨之喜快?

願明公先朝廷之急而後私仇,撤徐州之兵,以救國難。則徐州幸甚!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