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才選拔機制在不停的完善,直到隋唐時期科舉制的誕生,徹底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朝堂的壟斷,讓許多寒門子弟也有機會出將入相,成為國家棟梁。

在中國科舉考試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響亮的名字“狀元”。一千三百年來,這個名字風靡過整個中國大地。使千百萬士子追逐著這頂桂觀,透過金榜題名,步入政壇,獲得升官晉級的機會。

時光荏苒,轉眼一年即逝,慄毓美從鄉試一路考上會試,終於等到了朝廷開科取士的機會。

今年又面臨朝廷科舉大考,全國各地學子,均赴京城趕考,以求一舉奪魁。

慄毓美夫婦倆早已商議好,給慄毓美籌措盤纏,讓他赴京趕考,以求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這一日慄毓美打點好行裝,帶上盤纏,辭別父母兄弟,踏上了赴京趕考的路途。

慄毓美19歲這年,恰逢京城大考。他遵從父命,帶著書僮進京趕考,求取功名。

越靠近京城越繁華。天剛矇矇亮,北京城橙光四起,漸漸青蔥的山頭枝尖凝露。泠泠瓦色融進一片湖光,還未褪去的日出淡淡暈開。

客船停泊在碼頭,晚歸的漁船三三兩兩,燭火微弱,頃刻熄滅。水流映出城中長橋上系的燈籠,水車木輪緩緩而有節奏地轉動。慄毓美找了間客棧住下。客棧住了許多學子,有很多也是進京趕考的。

城中貴族世家亦不在少數,繁華程度遠非窮鄉僻壤無人問津的渾源州可比。

晚上,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聽到窗外有陣陣簫聲傳來,便披衣走出了房間。

客棧裡有座涼亭,月光下,隱約看見旁邊盤膝坐著一位青年書生,白衫雪巾,手撫玉簫,如玉樹臨風,恍若仙人。

那是個少年,玉冠束髮,藍袍加身,眉毛粗平,雙眼皮很寬,眼睛圓大,體格魁梧,剛直中透著一股實誠勁。

慄毓美本精通音律,今見這青年書生簫藝出類拔萃,聽到妙處,不禁高聲讚道:“好簫,好簫!真如仙樂,敢問兄臺名諱?”

青年書生停下來,抬頭看了一眼慄毓美,知他不是尋常之輩,便朗聲答道:“在下林則徐,乃福建舉子,今赴京趕考,途經此地,一時興起,胡亂吹上一曲,兄臺如不見笑,就請過來一敘。”

“兄臺談吐得體、天資聰慧,這次應試定會有收穫。”

“多謝林兄的吉言,小可十分欽佩林兄的才華,相請不如偶遇,小生想請林兄喝酒,不知能否賞個臉?”慄毓美說道。

“既然慄兄相邀,我們哪有不去之理呢?”

“也好!那我們邊喝酒邊吟詩作對吧!”

知識能改變命運,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林則徐有一個很好的家庭氛圍這一點很重要,但關鍵還是在於他本人的天賦。林則徐四歲的時候,父親就把他抱在膝上口授章句,七歲的時候就能獨自作文章了。

慄毓美走過去,也盤膝坐下,與林則徐談論詩詞音律。兩人一見如故,越談越投緣,便結伴上路,一同赴京。

“夫水運之策,天下江河匯於大海……”中氣十足的聲音從窗外傳來,是二者論道。正在言談的慄毓美手舞足蹈,面色激動,兩頰一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