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妙策,扶蘇受教了!“

扶蘇心中震憾之餘,恭恭敬敬的拱手一禮。

“臣,不敢言教!”

李陽早就聽說公子扶蘇為人仁,且知書達禮,雖然這傢伙仁的有點愚,但李陽還是挺尊敬這種人的,畢竟身為秦國長公子,還能心繫百姓黎民,這種德行可非常難得。

莫說在這古代,視百姓如奴隸、如螻蟻的年代,哪怕放在後世,那些高官貴人,能心中裝著百姓,替百姓著想的,也沒有幾人。

就這一條,李陽便不敢在扶蘇面前失禮,拱手謙虛了起來。

“中丞不必過謙了,還未回來時,我便聽聞中丞身懷曠世絕學,智慧卓絕,獨具通天之智,今日扶蘇算是徹底的信服了。”扶蘇笑著讚歎了一句,接著問道:“對了,中丞是怎麼想出此妙策的,如此妙策真的只用了三天時間?“

眾人也唰的一下全望向了李陽,很想知道之前所說的三天出妙策,是不是真的。

李陽笑了笑:“實不相瞞,臣確實花費了足足三天之久,方出此之策,此策也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眾人無語。

三天時間想出這麼一個治國妙策來,你竟然還說足足?

還說之久?

大家都有一種智商被虐的感覺。

扶蘇也苦笑了一下,覺得自己在李陽面前一比,智商就好像被人家給踩在地上磨擦一樣的感覺,智商的尊嚴受創,同時也更好奇李陽後面那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嘀咕道:“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顯然在惴磨李陽的這句話。

李陽笑道:“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便是說我大秦之稅賦取之於民,而將國家工程承包給商人,讓商人僱傭百姓去做工便叫用之於民。”

扶蘇一聽,頓時拍手叫好:“妙啊!好一個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此一來,國家辦了實事,百姓也透過勞動獲得了錢糧,解決了生計,兩全齊美,全應此理呀!”

眾人也都是兩眼放光,無不歎服。

李斯這時還不忘拍了個馬屁,道:“荀子口中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今日算是在李中丞這裡發揮的淋漓盡致了。”

“哈哈哈.....”

此言一出,頓時滿朝開懷大笑。

秦國眼下之難事,悉數在今日被一條可持續性發展戰略迎難而解,眾人又怎會不開心呢。

只不過,李陽還有一件事情沒有說出來,那就是他這條政策一但得到實施,那麼等於是還富於民。

大秦每年賦稅之多,是天下百姓的兩倍,將這筆賦稅的一大半透過工程勞作的方式,返還給百姓,足夠讓百姓家家皆有餘糧。

百姓不用挨飢了,而且透過勞作賺得了錢財,自然就會想改善生活條件了,介時便是手工作坊興起的時候了。

如此一來,商業還會遠嗎?

而且,飽暖思“銀”意,大家會多生娃,人口也會急劇增加,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不過,李陽並不打算這個時候就把這些事情,這個時候就講

出來,因為他明白,任何政策的實施,都需要在社會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認同和支援,反則只會令人匪夷所思。

就好比,今日所提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如果不是國庫無存糧了,如果不是稅賦徵無可徵了,他這種後世借鑑而來的先進策略,是不可能得到皇帝和滿朝文武認同的。

這一切,皆是因為大秦無路可走了,所以不得不選擇走李陽說的這條變革道路。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秦朝確實是一個歷朝歷代最適合改革的朝代。

因為六國剛剛統一不過十年時間,什麼都是新的,什麼都是跟以往不同的。

“皇帝”這個稱呼是新發明的稱呼,郡縣制也是新創的,還有度量衡、文字,各種政策無不是在顛覆著以往的舊社會,舊制度、舊形態、舊思想,而且秦時各種規制也還不完善,甚至百姓可以頌賀平民萬年無疆,見皇帝而不跪。

這一切,都說明著,在這個時代,只要符合皇帝的志願,符合社會的發展和需要,一切皆有可能。

而反過來看,在後面的其它朝代,就難辦許多了。各種完善的制度,各種祖制,特別是根深地固的封建思想,無不是在限制著新思想、新政策、新變革。

而且,深受長久的封建思想迫害,百姓也跪久了,在漫長的封建歷史長河中,連站都站不起來了,新思想,新理念就更無從談起了。

李陽知道,大秦是一個可以創造奇蹟的時代,因為它具有創新的政治土壤和環境。

它就和新中國一樣,剛剛結束了幾百年的戰亂,是一顆剛剛誕生的新星,是不將一切舊思想、舊制度放在眼裡的新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