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蜂場,給六隻在籠子裡哼哼唧唧的豬崽餵了一些飼料後,王明遠見時間還早,回房間取了工具裝在揹包裡,進山找蜂。

這一次,他依然沿著溪流前進,一路上注意水邊淺灘和花草上有沒有蜜蜂出沒。

採水蜂返回路徑最容易鎖定蜂巢位置。

至於透過花草上飛舞的蜜蜂來進行判斷,需要等很長的時間,才能偶爾看到那麼一兩隻採到足夠花粉或是花蜜返回的蜜蜂飛行路徑,而且群蜂亂舞,很容易跟丟,並不可取。

通常,掏蜜蜂的人會配製一些蜜水噴灑在有蜜蜂採集的花草上,等待蜜蜂來吸食,然後觀察蜜蜂回巢路徑進行判斷定位。

蜜蜂是種很奇特的社會性昆蟲,有一隻發現蜜水豐富,會變得非常興奮,往往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帶來族群中大量採集蜂,進行採集。

若是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蜂群發現這一出蜜源,往往為了爭奪,蜂群之間甚至會大打出手,往往戰況慘烈,尤其是在外界蜜粉缺乏的時候。

大量的蜜水能讓它們很快吸食到足夠的量,加快返巢的速度,當往來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直接就能很明顯地看出蜜蜂的飛行路徑。

道理其實跟觀察採水蜂歸巢的情況差不多。

只是,二者比較起來,採水蜂距離蜂巢的距離通常較近,而採蜜水的就不一定了。得透過飛行的高矮和起飛時盤旋的情況來進行蜂巢的距離估計和範圍判斷。

這方法在深山老林裡,植被特別繁茂的地方就得選擇比較敞亮的位置或是直接爬到樹上去觀察,否則行動敏捷的蜜蜂,轉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很難把握飛行軌跡。

這需要非常豐富的經驗。

王明遠作為箇中老手,則是各種方法綜合運用。

為了避免造成蜜蜂之間的相互殺戮,他幾乎不用以蜜水引誘蜜蜂的找蜂方法。

事實上,他能很輕鬆地透過觀察地形、陽光、風向和花蜜粉源的情況,就能初步判定出周圍什麼地方可能有蜂巢存在。

他甚至還能敏銳地從蜜蜂飛行發出的翅膀震動聲的不同和觀察蜜蜂飛行時在陽光、陰暗處的光影變化進行把控。

在這方面,他極有天賦。

花了不過兩個小時的時間,王明遠就在進入山裡不到三里地的一段路程上,找到了三群蜜蜂。

一群在土洞裡,一群在石洞,還有一群直接就在一棵大樹粗大的樹丫彎拐裡,一大團蜜蜂將蜂脾護得嚴嚴實實,直接就暴露在外面,是為所謂的明巢,也不知道上一個冬天它們是怎麼捱過來的。

為加快進度,這一次,他戴上防止蜂蜇的防蜂帽和乳膠手套,將褲腿和袖口紮緊,戴上手套,直接上手輕輕掃開蜜蜂,進行選擇性地蜂蜜割取。

這方法有些直接粗暴。

一時間,被驚擾的蜂群漫天飛舞,嗡嗡聲在山谷中迴盪,聲勢駭人。

狂亂的景象能讓密集恐懼症和膽小的人望而生畏。

哪怕王明遠自己自認對蜜蜂蜂毒抗性極好,也不得不防著,被蜜蜂蟄上八口十口無所謂,可是被蟄上幾十下上百下,那就不得了了。

畢竟,體質再好,也有個承受限度。

那可是毒啊!

尤其是眼睛、血脈、神經等敏感部位被蜜蜂蟄到,更要小心。

(有興趣跟蜜蜂打交道的朋友,擺弄小蜜蜂雖然稱之為玩,但也需小心防護,尤其是新手和對蜂毒過敏的。)

傍晚回到張家坳小木屋,王明遠將蜂蜜在廚房清理切割好,裝了四瓶巢蜜,八斤左右還有剩餘。

這三群峰所割到的蜜並不算多,他打算明天換一條山谷再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