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美國志願軍(第1/2頁)
章節報錯
雖說歐洲大陸的事與其他地區無關,即使是像英法這樣的殖民大國,所徵召的軍隊也大多來自於本土。
然而遠在新大陸的美國人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歐洲應該是均勻的。
能有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是繼承了盎撒人的優良傳統。
一方面,他們要求世界和平,遏制德國的無限制潛艇偷襲,在外國宣揚反戰言論。
另一方面,他們在國內又進行了戰爭動員,並把一些部隊當成志願軍派到歐洲上軍校去。
這些志願軍一上來就慘遭損失,被打得近乎全軍覆沒,原來的幾個師只剩下了幾個旅。
美國佬已經證明了他們並不適合打仗,除了黑人志願軍依舊在抗戰外,其餘部隊都溜到後方搞後勤,多餘出來的槍支補給則都給了協約國一方。
由於美國輿論相對自由,志願軍失利的訊息很快傳回本土,激起國內民眾的反戰情緒。
人民認為,歐洲離美國很遠,德國不可戰勝,我們為何要為英法倆個腐朽的資本主義國家流血犧牲呢。
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撤回白人志願軍,並公開表示不再武裝干涉歐洲戰局。
位於前線的黑人小哥們可能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恐怕要葬身在巴黎了。
不過他們並不孤單,因為美國雖然口頭上表示不會武裝干預,但實際上,他們組織了一個秘密軍團。
這個軍團很特別,不是美國人組成,而是由拉美人、印第安人、非洲人組成。
美國打著僱傭兵的幌子,在自家後院裡廣招賢士,累計共有十萬餘人,集結完後就秘密發派到法國去。
至於威爾遜為何要如此煞費苦心,放棄手頭上的軍火不賣,去幹涉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其實很簡單,還是軍火問題。
法國在戰爭中飽受摧殘,北方工業區近乎全部被摧毀,僅剩的幾個工廠造不了多少槍彈,於是成為了美國人忠實的顧客。
而對面的德國人一直在客場作戰,把戰火排除在本土外,工業能力不減反增,讓本就是歐洲第一強的工業能力更是騰飛。
奧匈也有捷克這一塊工業寶地做支撐,斯柯達就是很好的代表,這讓他們不會缺少彈藥。
至於其餘同盟國成員,雖然本土沒有什麼工業能力,但奈何不了盟友強大,源源不斷運輸新鮮血液。
特別是《莫斯科協約》簽訂後,戰敗的俄國被迫把工業能力轉讓給同盟國成員。
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是其中最大的獲利者,工業迅速上了好幾個臺階,至少能供應陸軍需求,不再要盟國支援了。
更要命的是,土耳其已經收復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控制權,把連線歐亞最近的航路徹底斷掉。
英國在敵後搞得游擊隊沒有任何屌用,阿拉伯人不堪一擊,不僅沒能阻礙土軍行動,反而使得埃及重新歸屬於奧斯曼的統治。
土軍在北非節節勝利,眼看就要把戰線推到直布羅陀海峽。
土軍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不乏有英國對殖民地防衛的放鬆,更重要的一點是全新的軍隊和強悍的指揮。
新上任的凱末爾雖然不受恩維爾政府的賞識,可他卻是德皇帳下大將庫斯特一手提拔起來的,而且德皇也對這個年輕人頗有青睞。
面對德皇的淫威,恩維爾覺得,還是命和政權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