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重返前線(第1/2頁)
章節報錯
即使昨天庫斯特搞了一件很大的事,可帝國高層卻仍沒有反應,僅僅是象徵性地給斯柯達公司一點補償金,還是他們自己出的,這讓庫斯特更看不清帝國高層了。
不過這對他來說也無所謂了,畢竟有人幫忙擦屁股,誰會去介意呢。
這時,坦克的製造程序也得到了帝國戰爭部門的支援,可以廣泛生產了。令他更驚喜的是帝國還同意了兩種坦克炮的製造,並由他們親自生產。
接下來就不需要太過操心了,所有需要安排的事基本都差不多,等到了年底他就可以上戰場了。
10月22日,這天幾乎所有人都在忙,除了庫斯特在喝茶摸魚。
他剛剛得知:動員工作已經展開,光是這3天就徵召出了2000人,預計到11月下旬就可以完成任務。
其他裝備的生產和使用狀況也很不錯:已經制造出了2輛坦克(A、B各一個),現在正處於實驗時期中。如果順利透過,就會立即投入到前線戰鬥中;之後如果解決了初期生產問題,就可以大規模生產坦克了。
牽引式火箭炮製造出來44門、自走火箭炮有7門,火箭炮彈庫存4000發;目前每天平均生產300枚火箭彈。
迫擊炮210門,1.2萬枚炮彈;至於步兵直接所使用的武器製造的就更多了。
帝國總部承諾在這些裝備製造出來後,立即裝備到庫斯特的第十九軍。其餘的再裝備到其他軍隊。
這幾天,他的大兒子——瓦薩來一直在勤勤懇懇的工作,不斷的改善生產結構,合理安排作息,以至於武器生產能力比庫斯特在任職時還要高出一截。
庫斯特在感到滿意的同時又頗有些失望。他這個兒子很勤奮刻苦,但又缺少些主見和機敏。
希望他能夠在這裡好好成長吧。
11月19日,庫斯特的第十九軍終於動員完成,總共7萬餘人。
按照他的要求,光是奧地利人就佔6萬人;其餘的部隊則充斥著各個民族的人。
分成4個師,按照民族分配,則3個奧地利師各2萬人,平均一個團2200人。剩下的一個師有1萬人,平均一個團1100人。
將每個奧地利團拆出200人,作為加強連和預備隊來使用。
對編制的調整就這樣,至於更加細緻的分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
又過了好幾天,到了12月4日,康拉德給了明確指示:前往克拉科夫,並作為帝國直轄的獨立軍承擔起主攻的擔子,把俄國人趕下桑河。
他們要走了,該去上路了,重回波蘭地獄。
最後一次清點了下武器裝備,都是清一色的新式裝備和衣服,就連人也是新的。庫斯特為他們祈禱,祈禱他們能活得久一點,這樣才能繼續送死。
從維也納到克拉科夫的距離有一些遠,所以帝國高層提供給他們五輛列車用來運輸兵力。
光是登上列車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更別說庫斯特的七萬大軍了。他們硬是用了半個小時才擠滿列車。
臨近晚霞,最後一群士兵也登上列車。有的軍官回頭望了眼繁華的維也納,輕輕一嘆,然後和庫斯特一起登上最後的列車。
12月6日,他們到了克拉科夫。
開啟車廂,士兵們跳下列車,熱烈地和當地人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