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平軍
章節報錯
經過三天緊張的準備,保大十年七月初八清晨,武平正副兵馬使劉江生、羅二虎作為先鋒,領一萬輕騎先行沿夾山小道往西開進,馬軍指揮使柴克武率領一萬兵馬南下直奔辰州,武平節度使李源率著大軍主力約兩萬兵馬沿著官道押後西進。
有了上回西征的經驗,李源自知雙線交戰的弊病,既然選擇了先行征伐溪州解決後顧之憂,短時間內大軍必定難以回師。若是南面潭州城破,漢軍一旦得知武平大軍已經傾巢西出,必然趁虛北上,而朗州城內只剩兩萬新募兵士,故而先前派出的林嗣昌與烏木特勤所部一萬親從軍便顯得格外重要。
原先這支精兵的作用,只是以騎兵之利襲擾潭州城外的漢軍,延緩攻城動作,但此次又肩負著更為艱鉅的任務,親從軍已收到主帥李源下達的死命令,便是想方設法在武平大軍回師前,死守益陽防線阻攔漢軍北上。
朗州可是李源的大本營,絕不可有半分閃失,否則不僅得不償失,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而除了密切關注南面漢軍的動靜之外,對即將到來的溪州之戰的交戰方式、周邊地形以及行軍的路線、兵員的配置,李源也做出了認真的考量與準備。
前車之鑑在先,昔日楚王馬希範折戟於酉水,打了兩年直到議和才終於瞧見溪州城的城頭,李源可是絕不想重蹈覆轍。上回李源只是率軍打到了臨沅城,對於繼續西進的境況,將士們幾乎都處於茫然未知的狀態。
這次幸虧有了彭師裕這位溪州少主作為嚮導,繪製地形圖以及進軍路線的選擇算是佔盡先手。
按照彭師裕所繪地形圖,西進之後幾乎都是深山密林,散佈著各種勐虎野獸,稍有不慎還可能會撞見毒瘴水潭,更要防範佔據地形之利的洞溪蠻兵,他們自然可以靈活穿梭其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在隱秘指出,給予武平軍致命一擊。
李源心裡清楚,自己麾下的將士並沒有山林間隨意穿梭的本事,故而只能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彭師裕選擇的進軍路線上,又為全軍配備了醫官隨行,帶上大量用於治療水土不服、頭暈腦熱與毒蟲叮咬等症狀的藥材,以儘量減少途中傷亡,早日抵達溪州城下,進入最為理想的交戰狀態——攻城。
若是田弘右下令死守溪州城,李源也絲毫不懼怕。唐軍本就擅長攻城戰術,此行更是攜帶了一百五十臺新型投石機,並且是基於上次壽州之戰的模型圖,又重新做了結構方面的改良與測試,威力不容小覷。
而洞溪蠻兵若敢出城接戰,那便是更中了李源下懷,在武平軍的兵員配置上,李源早已及時做出了調整,這些只有簡陋皮甲覆身的蠻族首先得吃一套精騎衝陣,正好檢驗一番武平軍整軍之後的戰力。
自從擴軍以來,李源幾乎每日都在思考如何提高武平軍戰力的問題,除了設立軍器監研製新型軍械裝備外,更是在於兵種的合理分配。
以眼下武平軍六萬兵馬為例,其中便有三萬原劉言所部的朗州兵,固然已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但依照原先楚國的練軍傳統,幾乎都是按照步兵的方式來訓練,雖然這支精兵昔日在楚地叱吒一時,但卻始終制約於楚國少馬的天然弊病,雖然擅長攻堅守城,但一進入野戰被十分容易被洶湧的騎兵衝陣擊潰,完全不符合李源的構想。
相反看南唐的禁軍,先前西征時李源麾下的衛聖軍左廂,約兩萬餘兵馬,騎兵便有五千,其餘都是步兵,二者比例大致為四比一,這便要合理得多。但作為騎兵,最為重要的便是戰馬,雖然南唐的戰馬保有量算是十國中最為富裕的,但卻脫離不了時代的限制,便是喜愛採用所謂的“高頭大馬”。
自漢武帝驅逐匈奴,設定河西四郡後,祁連山脈就成為了歷代中原王朝最重要的養馬地,隴西戰馬個頭高大,骨架渾實,有著極佳的耐力和負重能力,非常適合組建強有力的重騎。漸漸地,世人的習慣認知就是馬的個子越大越好,以馬的“高”與“大”來為戰馬定價,每長高一寸,價格竟能多出幾千錢。
因此隴西戰馬,以及後世馬種更為高大的女真戰馬,價格往往極其昂貴。
相比之下,個頭矮小的契丹戰馬、高麗戰馬自然便不是各國首選,價格差了五倍有餘,而南方自產的那些孱弱的川馬、滇馬,更是無人問津。
番茄
南唐雖然只有江淮之地,但好在商貿發達,自烈祖李昪一朝起,每年不惜花重金大肆採購隴西戰馬,以補充到禁軍各軍中,一匹隴西戰馬平均每日又要消耗二十五斤以上的精飼料,養馬的開支也頗為驚人。
故而李源當初在組建私軍時,便已拿定了主意,採用契丹戰馬。
契丹戰馬屬於典型的草原馬種,世人只看到了其個頭不高,但卻忽略了它絕佳的適應性,這種連草原那種惡劣環境都能適應的戰馬,骨架結實皮毛隔熱,又能抵禦嚴寒,重心低、耐力高且速度又快,還善於儲存體力,非常適合長途奔襲。
而契丹馬,又是蒙古馬的祖宗。
在成吉思汗這個狠人還未出現的時代,李源毫不猶豫地做出了抉擇,而且最關鍵的是,契丹戰馬便宜啊!不僅價格低廉,對飼料也不挑剔,十分好養。
這些年來契丹商人不遠萬里乘船來江淮,幾乎每次都是失望而歸,李源自從請求岳父周宗代為大量採購之後,這些商人跟樂瘋了似的,每回一出手便是幾千匹,後來甚至主動要求壓低價格,生怕失去了這麼大一個顧客。
而周宗卻對自己女婿樂於採購這些矮小的戰馬,始終抱著質疑的態度,雖然嘴上不說,但畢竟是自己掏的銀錢,早已把李源看成了冤大頭。
自從揚州的商船轉道沿江西進後,每月朗州城都會納入源源不斷的契丹戰馬,因此如今的武平軍,戰馬保有量急劇上升,早已不愁騎兵的組建。
李源也逐漸將馬步兵種的配比改成了二比一,這些矮小的戰馬顯然沒法建成像西夏鐵鷂子、金國鐵浮屠一樣的重騎兵,只能組建為輕騎兵或是騎射手,一人雙馬,以速度數量取勝。
至於蒙古騎兵聞名於世的“曼古歹”戰術,李源在軍營中試驗幾輪後徹底放棄了,壓根兒學不來。
戰術核心同樣是衝陣勐撲敵人,但精髓在於隨後影帝級的表演,馬上騎射萬箭齊發,接著突然掉頭逃跑,假裝驚恐敗退,一邊跑路一邊回頭射箭,挑逗對方像傻狗般向自己預先佈置的陷阱勐衝,因此又被稱為“狗鬥”戰術或是“口袋”戰術。
但蒙古人的騎射,中原漢人都學不來,何況是南方人。除了烏木特勤的回紇部眾勉強能夠邊騎邊射,其餘將士包括李源自己根本做不到,必須勒馬停頓才能引弓射出,準星還沒法保證,可想而知這“曼古歹”戰術的難度有多高。
因此李源只能從實際出發取長補短,在騎兵的戰術與武器配備上予以突破,藉以做到長短合宜,攻守皆備。以長槊衝鋒,輔以斬馬劍,長槊殺傷第一陣後便可適時捨棄,轉而以刀劍殺敵,形成遠近相輔的武器配置,從兵員至戰馬也皆覆蓋上輕便堅硬的冷鍛甲及具裝,不懼敵軍包圍絞殺,一旦取勝,騎射手再補充追擊收割。
此次李源雖然把軍器監趕製的盔甲兵刃,優先配給林嗣昌和烏木特勤那一萬親從軍,導致出征溪州的大軍中,大量的騎兵仍無法及時配備上長槊及冷鍛甲,但好在契丹戰馬能夠適應惡劣的作戰環境,對手又是裝備簡陋的洞溪蠻兵,因此李源仍是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