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十三為何之前修道的進展比八個師弟都要慢啊?因為他修道初始目的是為了謀生,他若是以求生為目的可就不是那個樣子了。

“謀生”之“謀”有“謀劃、計算”之意,既然有時間和精力去“謀生”,其心態相對平和。進取之意就不足。而“求生”則有“謀而不得”的意思在裡面,一字之差,心境天差地別。

當然,修道的目的和心境也是有千千萬萬,念頭既然會有很多,自然也是需要“正”的。

林子寧猛然間聽到這個問題,竟是僵住了。

丐十三的這樣問,就是要告訴林子寧修道之事,守在正心誠意。

正心有兩個意思,一是端正心意,與長羽文丘所說的“正”是一個意思,第二個則是“明心見性”的意思,丐十三問的“正”就是此意。

“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林子寧口中不停地念著這個詞,心裡則在不停地問自己,為何修道?

謀生?求生?復仇?報恩?還是報效國家、護衛生民?亦或者成就一番天地偉業?

林子寧一時間想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修道,也許為求長生可能才是最真實的想法吧。

想到此處,林子寧回道:“為求長生。”

想要明心見性,可不只是回答了這個問題就能做到的。

只聽見丐十三接著問道:“為何求長生?”

林子寧為何要求長生呢?為了與親友共存嗎?那自己的親人在何處?

說起來真的自己親近的,除了遠在興元府的白一先生,恐怕就數千方百計想要解救自己的劉君寶、忙前忙後的王子俊和眼前論道的丐十三了吧。

親近感與血緣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心裡的感覺。如果是為了與親友共存,還得先讓親友也長生才是。

為了享受榮華富貴?林子寧自認為這些東西都是虛妄。

或許就只是為了長生而已。

於是,林子寧接著回答:“無他,只願生而不死,日日得見日月。”

丐十三說道:“如此,你可得兩三千壽元。”

“先生為何這樣說?”

“未明死之意,如何能知生之道,便是你日日像看著天上的月亮,又能如何?或許你修道之初可以竭盡全力,但久而久之,壽元不斷增長,感知不到性命消逝,你的勁頭也就緩了散了,到最後連守成也做不到,唯有身死道消嗚呼哀哉。不過這也算不錯了。”

“那為了報仇雪恨而修道呢?”林子寧顫著聲音說道。

丐十三聞言側過臉看著林子寧,銀白的月光照在他瘦削的臉上,眼角的黑影並不顯眼,反而與白皙的臉龐形成襯托,倒多了幾分陰柔之美。

林子寧嘴角緊緊抿著,道袍之下的雙手也在微微顫抖,若不這樣,他怕是問不出那句話。

看了一眼林子寧,丐十三又將臉轉回去,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

“若是如此,五六千歲不成問題。就怕你真的要去報仇的時候,自己倒把仇恨忘了,心裡只剩唏噓了。”

“那先生您,為什麼修道呢?”

“開始的時候為謀生,蹉跎歲月;後來想要保護師父師弟,殺了不少人,心裡也積了不少戾氣;再後來,就想要個答案。”

“丐先生,您為何跟我說這些話?是白一先生要你做的嗎?”

“為了卻心願,也為傳承道法。師弟只讓我看看你過得如何,還有,讓我把那顆珠子給你。好了,對你來說,頂頂要緊的事情就這樣吧。再來說說眼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