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中,共十二個人分成兩隊在對抗著。

每個隊伍的分工是三個人手握戰刀,負責近戰搏殺,兩個人持弩,遠端射殺,一個人偵查巡邏,身上還揹著一個奇怪的包裹。

戰刀是未開鋒的,弩上的箭裹著布,奇怪的包裹會炸裂開來,形成粉末。

刀箭除非能命中要害,否則對抗會一直進行。

而一旦身上沾了粉末,就視為落敗。

只是沾上粉末就視為落敗,這看起來很兒戲,可對抗的雙方都知道,如果實戰中遇上這樣的包裹,炸裂開來的就不是粉末了。

在先生的口裡,這樣的包裹被叫做“沒良心包”,實戰中除了會產生威力巨大的爆炸外,還會發射出釘子。

即便你是身穿全身盔甲,也沒法能夠全身而退,正常人遇上了,非死即殘。

缺點就是,引燃慢。

所以在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下使用,是有講究的。

就兩個隊伍的人,誰也不想被粉末沾上。

要是被粉末沾上了,就是說明自己落入被對面掌控的局面,才會躲不過沒良心包。

裴塵的護衛隊已經投入了實戰演練。

得益於傅匡弼的操練,每個人都有突飛猛進的變化。

裴塵寫的冊子,更多是一種理論,真要落到實處,還要做出調整。

這就體現出了傅匡弼的價值。

靠著自己的經驗,傅匡弼因材施教,才有了現在的結果。

裴塵一真給護衛隊設定的假想敵是匪寇。

傅匡弼敢說一句,就如今自己手裡的護衛隊,只要手段施展開,對付百來個匪寇不在話下。

常規殺傷力是弩,爆炸性殺傷力是沒良心包。

刀手的作用更多是防禦。

裴塵給護衛隊佩戴的並不是摺疊弩,摺疊弩的工序要更復雜。

自己也是為了方便攜帶,才會打造摺疊弩。

護衛不需要考慮方便攜帶的問題。

就護衛隊佩戴的弩,威力上還要比摺疊弩高,在弩上,自己加裝了絞盤。

這就能用最小的力氣,讓弩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而弩的易上手性,就算護衛隊接觸弩不久,也都練出一手精湛的箭術。

就拿匪寇做例子,會射箭只有很少數。

比起拿刀砍,使用好一把弓就是技巧活。

回想起裴塵前後兩次遇上的匪寇,就沒有一個用弓的。

當面對匪寇時,護衛隊在遠端上會有優勢。

而就弩的殺傷力,一箭就可以射倒一個匪寇。

……白馬村,隨著時間推移,城牆日漸完成,村裡,秦家紡織廠越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