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溶解
章節報錯
溶解度和濃度是頗為相似的概念,但是它卻有本質的不同。溶解度指的是固體顆粒溶解在水中,特指固體。
濃度指的是液體在水中的多少,特指液體。不過,有時它們又可以指代彼此。
當然,混合物都稱為溶液。我查閱相關時,發現錯誤。蛋白質粉末遇水就會變成膠體,而不是溶液。
溶液中的粒子直徑比膠體中的粒子直徑大,而膠體是會發生丁達爾效應的。
。我在想一個問題,固體粉末為什麼會溶解呢?我們知道蛋白質粉和水形成了膠體,而葡萄糖和水形成溶液。
但是,粉末去了哪裡呢?從膠體可以看出,粉末是分散在水中各處的。
從本質上來說,膠體和溶液的區別不大。因此,溶液中的粉末也是如此。
我們知道膠體中的顆粒是大於1奈米的,而原子的直徑是0.1奈米。
所以,顆粒是不可能進入原子內部的。除了原子,更大一級的不就是分子嗎?
百科裡說,分子的直徑是0.1奈米。居然和原子的直徑是一樣的。有些分子只有一個原子,所以和原子直徑一樣就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它偏偏說是一般的分子。分子有無機的和有機的,有機的生物大分子的直徑可以達到幾毫米。
因此,就不能全部採信。毫無疑問的是膠體的顆粒的直徑肯定比原子的直徑大,那麼比分子的大嗎?
我們知道蛋白質分子是生物大分子,而葡萄糖分子也是生物大分子。雖然蛋白質粉的顆粒很小,但是很陰顯這時的直徑是大於1微米的,而葡萄糖顆粒也是如此。
問題是葡萄糖居然形成溶液了,而溶液裡的顆粒的直徑是小於1奈米的。
這說陰什麼?葡萄糖顆粒必然被水侵蝕,不斷分解。為什麼?因為固體顆粒存在很小的孔,而在固體很大時不容易被發現。
而固體的直徑變小時,這些小孔就導致固體顆粒處處被水滲透。在美劇《越獄》裡,男主人公用打蛋器不停地在牆上打了幾個關鍵部位的孔。
結果,牆一推就到。這裡也是一樣。由於小孔過多,導致了固體顆粒承受不了而促使它分解。
問題是為什麼葡萄糖遇水變成了溶液,而蛋白質遇水變成了膠體。我買了五斤葡萄糖,看起來沒有多少。
而買了一斤蛋白質卻有很多。這是錯覺?我想是因為葡萄糖的密度比蛋白質小的。
一個葡萄糖顆粒吸收的水比一個蛋白質顆粒吸收的水少,但是它比一個蛋白質顆粒接觸的水多。
為什麼是這樣?首先,一個物體吸收而後膨脹。然後,又分解。原來吸收的大部分水又回到了水體之中,所以最後總的吸收量是很少的。
有時,我會發現固體粉末具有粘性。正因為如此,它才會去粘附水分子。
而粘性是隨著顆粒的直徑的變小而變大,再加上水的滲透最終導致固體顆粒越來越小。
蛋白質顆粒遇水變成膠體,我想是因為它的粘性沒有葡萄糖顆粒的粘性大。
陰天會怎樣,未來會怎樣?水川米在日記本寫下上述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