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六十七回 騰越練兵夜奏琴(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理國騰越府主城,位於黎山西南河谷的土坡上,這座土城周長二十餘里,高泰云為之命名騰越城。
外城劃分四鎮,九街和二十八巷,高泰雲置八萬蠻騎兵,日夜操練山寨版的魚鱗陣和回身騎射。
除了這騰越府主城,他另遣三十萬蠻卒,進駐數座軍城,作為五大衛城北戍。
騰越城北部有沼澤,距主城一百八十里,高泰雲沿著土塘規劃,築起了越禮城、仁衝城、常智城、騰信城及義化城。
五大衛城挖溝排水,圍石成垣,圈竹為牆,民居以草寮,蠻夷在沼澤地不斷挖出塘泥,堆積成田,種植水稻。
在怒江以西的麓川江,距騰越府主城二十餘里處,有藤橋連線茶馬道。
高泰雲在入騰越府的藤橋岸邊,設定八座箭爐,日夜打造十三條鐵索,後歷經數月,建成鐵索橋,名為龍川橋,立石碑刻字“入騰越府永不加稅!”
麓川江岸,有豐富的火山石,高泰雲依據後世記憶,按地勢親自設計,計算出每塊石料尺寸,讓楊東川督促蠻族採石,數座石拱橋便自麓川江面架起。
最狹窄江面,憑藉天然峭壁,用火山石築就一座單孔石拱橋,凌空而立,被高泰雲命為騰龍橋。
其石條均為平面梯形,長度和厚度的規格統一,石條接縫處緊密,如數十個大寫的“工”字。
橋墩依江岸而砌,橋寬七步,長二十八步,兩側有及腰高的石欄。
秋冬枯水季節,橋面距峽谷的江面十餘丈高,修的橋經久耐用,其實技術讓後人歎為觀止。
高泰雲整編蠻軍,抓緊時間突擊培訓,騰越府近百名馬軍將領,他需要向騎兵的將領傳授騎軍戰術。
後世蒙古大軍很多閃電襲擊戰例,他直接照本宣科,將蒙騎的陣型、偵查、撒網、迂迴、閃擊、誘敵、埋伏、宿營、行軍和擄掠逐個講解。
騎卒每日訓練圍獵,以百人為旅,千人為軍,萬人為營,分梯隊練習魚鱗大陣。
蠻族騎兵,很多自幼精擅騎射,對這種散卒隱跡,聚兵成旅的戰法,接受很快,每日練習得不亦樂乎。
天南騰越府,最不缺的就是馬匹和平原。
騰越數百里平原草地,蠻馬十餘萬,這騰越馬吃苦耐勞,騎乘和駝載俱佳。
易天行率三萬南征軍,依照高泰雲給的地圖,尋嚮導在南亞半島探路,北征南掠。
沿途擄了不少優良戰馬,源源不斷將人口送來騰越府,高泰雲繼續擴馬軍兩萬餘,編入四鎮。
其部每月將財物託付商隊東行,商隊數月間帶回萬餘匹,高泰雲撥兩千匹戰馬,花月餘時間,運鄯闡府送高泰明。
高泰雲對騎卒提出基礎要求,須騎射嫻熟,三馬換乘,哨探百里,進退百日,掠馬為主,永不中伏。
就算五人結隊,外出露營,也要派出一名哨騎,前行百里外登高處偵查,摸清地形和估算敵人數量,避免中伏。
騰越府十萬馬軍,四鎮軍將麾下,有領兩萬五千員蠻卒和十餘萬馬匹。
馬軍明確遠端作戰,騷擾誘敵時,須留五千馬軍設伏。
千軍設伏,定為騰越馬軍鐵律。
騰越府四周,有四條數千米高的山脈阻隔,主城池建在騰越平原南部,憑藉精騎和城牆,易守難攻,成為了天南高氏的兵家重地。
城池北端,有蜚鳳山屏障,南靠來鳳山,西邊有寶鳳山雄峙,東面高聳有飛鳳山,城外有發源於麓川江的狼牙江,和飲馬河三面環城。
固若金湯的騰越府,格局四鳳求凰,風水極佳。
城西南二十餘里,熱氣騰騰的大片熱海,佔地約數十里,溫泉近百,穀物不生。
高泰雲派遣蠻夷,直接修熱海浴池,築石屋數十間,宣稱常洗沐可去病,不少蠻夷常去。
騰越府西部的杞蘭部,有天南面積最大的淡水湖,高泰雲修築葡萄城、拔魔城、莫寧城和定西城,讓蠻夷入城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