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初升,紫氣東來。趙佶已在政事堂,同重臣商議國事。

“雲南大理國主,兼懷化大將軍段氏正淳具表,貢馬匹、麝香、牛黃、滇織等物品,遣子段氏和譽覲見天顏。滇南小國慕中土文華,望闕情深,躬請北極之主封賜西南百夷。”趙佶在大殿上,看著奏摺。

這是蜀地成都府路官員的摺子,他看了後,微微有些走神。

“曾愛卿,試問西南之事,政事堂如何料理?”皇帝抬頭,問一位頭戴折角巾的老者。此人身著洚紅袍服,腰束玉帶,是政事堂宿老曾布。

“啟稟聖主,聞天南前國主高氏,素得百蠻民心。今大理國主段氏正淳,位權大理國事。貿然賞賜其人,恐高氏諸夷惡擾中原,此為肇事之禍。”曾布所奏,是老成直言,實是不宜賞賜天南段氏。

大宋太宗朝,曾封天南段氏,為歸德將軍兼其忠順王,統轄大渡河的南路姚嶲州百蠻,驅諾山前山後三十六部鬼主。

然而天南百蠻三十七部,只聽令前國主高氏。其兵精糧足,為凌雲子求親洛陽邵氏,去歲以國母之禮下聘,財禮之盛,轟動中原,可見一端。

趙佶經曾布提醒,想起如今邵伯溫一把年紀,正四處籌錢嫁女,也是苦笑搖頭。

下邊蔡京聞言,面容突兀慼慼然,他估計也是想起邵伯溫。那苦瓜臉每天在洛陽,四處晃來晃去借錢,蔡京琢磨自己嫁女又該如何。

“敕大理國主段氏,所上表事具悉。卿勤王歲久,望闕情深,特推北拱之心,遠有東封之請。嘉賞之外,愧恥良多。然燕雲未歸,北地待哺。泰山樑甫,匪予意焉!卿當善撫黎民,謹奉正朔。覲見登封之請,所請宜不允。“趙佶的信使,直接傳旨給了成都府官員,拒絕了段正淳請封。

段和譽沒能面聖,也不氣惱,他此行意在誅除高泰雲。至於上貢覲見,不去也沒事。

天南段氏只需伏低做小,每年上表進貢,具言仰慕天顏,趙皇自然明白段氏國策。

他向蜀地官員進獻禮物,倍言自己仰慕中土,喜好佛經參禪,想多留些日子,倒換關防拜訪高僧。

宋地官員明白,這大理國太子心思是在玩樂。既然為了遊山玩水,那也沒什麼。允了他,印了關文,可帶兩名隨從。

得了大宋官方允許,段和譽準備繞道去汴京。

成都府路嘉州,有至樂山沿岷江繞行。山勢西高東低,西部地勢較高,東部有世稱“天府之國”盆地。

在岷江的青神山道,正有三人緣山而上。

當先一人,身著青色儒袍,是位劍眉尖臉,面容白皙,丰神俊朗的少年儒生,正是大理世子段和譽。

他如今喬裝改扮,假稱天南書生段譽。

身後有兩名侍衛隨行,勁裝打扮,是“巨靈神斧”古篤誠和“鐵筆判官”朱丹臣。

大理國皇帝段正淳,有褚古傅朱四姓家將,各有神通。

這褚萬里擅使魚竿,一手“寒江垂釣”名震天南。傅思歸力大無窮,使熟銅棍能野戰群蠻。古篤誠的斧法變化多端,精巧絕倫。朱丹臣的判官筆法,點穴奇準無比。

只見此山古樹密竹,青峰曲徑,峻壁深壑,溪流通幽。

蜀地氣候溫和,不愧是鳥語花香之境。

青神山的中巖寺,為川南神剎之首。有數名臨濟宗高手,以慧目大師最為知名。

“天南末學書生段譽,求見慧目大師。”段譽遞名貼給一名沙彌,進得寺內精舍。

只見一名僧人,面色微黃,兩道金黃的劍眉倒豎,正從入定中醒來起身。

慧目大師,自幼在川西修習《陀羅尼經》,其雙臂有千斤金剛神力,為人豪爽仗義,江湖人稱之“鐵肩擔千山”。

後託缽遊方荊南路,拜高僧椿大師,修得金剛指,名震蜀地。

平生愛好下棋,六鉉大師與之相交莫逆。

段譽的師傅六鉉大師,也素愛下棋,曾經常同慧目對弈,戲稱此僧為黃眉僧。